-
诗歌内蕴的构成策略:忽略、强化与突破 | 武放
诗人子非花无疑是这个意义匮乏时代的特立独行者。在诗歌的效用和价值越来越日常化的时代,他逆势而上,卓有成效地试图构建自我诗歌的大厦。这种胆识和魄力完全建构在一种超越匮乏、拒绝平庸的精神价值的基础之上。在奋力攀登的道路上,《遗失的图景》无疑是诗人自我价值的宣泄和张扬。在这个精神性追求靶标的高度上,子非花表现出了令人惊异的震撼与无与伦比的精神美感。这一点值得赞誉和推广。...
-
“记”里,不时地摁亮义理情致的光芒 | 陈明火
中国作协会员、诗人王文军似乎对诗题中带“记”情有独钟,在他的组诗《辽西十二记》让12首诗的诗题均带“记”,其蔚为大观,着实让我一惊。...
-
林中响箭 | 上官琳娜
喻诗,没有诗歌忌讳的无病呻吟晦涩扭拧,而是具有强烈震撼感:节奏明快,主题深刻,诗性独特,平常语言中巧用修辞手法,明喻暗喻转喻绕几个圈,万千沟壑的胸臆表达得淋漓尽致。...
-
名家荐读|红松读黎阳:镜子的内外把存身之处的土地焐热 | 红松
诗人黎阳出生在黑龙江省讷谟尔河的雪乡,所以,雪乡的“雪”,就成了诗人此生最高的仰望;所以,雪乡的“乡”,就成了诗人此生最深的坚守。...
-
大草原的原声学与巴彦布的诗 | 章闻哲
蒙古族诗人巴彦布,在其诗歌中给读者呈现的这种“第一人文”主要是指草原人民那种传奇属性的热情、豪爽,坦率、向往自由与英雄主义,奔放、粗犷而不失对优美的领悟、擅长以歌舞表达情感等等民族审美形态。这是在“草原”这一地理环境中氤氲而成的人类学实践与抒情形态。...
-
诗人的天职是还乡 | 王立世
中国作协会员、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王立世作品选。...
-
高蹈的人文气象与元文明的价值指认 | 李晓恒
《向北的高墙》是诗人远村的一部长诗,更是一部史诗。诗人站在人类学的高度,着眼于寻求汉民族在历史长河的纷争中一次次被消解、融合、重生并生龙活虎地生存发展壮大的内核力量,表达了诗人对生命与所处世界的独特理解。此文首发于《延河》2022年第8期。...
-
参照品味:罗广才新诗作与新诗论 | 刘万庆
刘万庆,1954年出生,天津市北辰区作家协会原主席。作品散见于《通俗小说报》《天津文学》《湛江文学》等文学期刊,《捧角儿》《本草》连续两届获得天津市“文化杯”中篇小说一等奖,著有60万字文集《泪竹林》。...
-
思与诗,还原真相 | 陈亚平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新文艺评论工作委员会委员、内空间意识哲学创始人陈亚平论文选。...
-
写写崔荣德 | 陈志远
陈志远,重庆酉阳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现居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