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为碑,以爱为壤:读离若的组诗《从栀子花到白雪:写给母亲的生命挽歌》
2025-09-10 03:33:33 作者:吴广平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次
离若的组诗《从栀子花到白雪:写给母亲的生命挽歌》以沉浸式叙事展开对爱、离别与记忆的书写,通过18首诗作串联成完整情感脉络。

摘要:离若的组诗《从栀子花到白雪:写给母亲的生命挽歌》以沉浸式叙事展开对爱、离别与记忆的书写,通过18首诗作串联成完整情感脉络。组诗以寻常物象为载体,将栀子花、菜园、油菜田、雪、灰猫等具象事物,与对母亲的追忆与情感相融合,让情感与生命状态可感可触,构建起与母亲生命历程、诗人情感起伏契合的生命叙事链;采用时空交错的叙事方式,将记忆中的温暖场景与现实中的离别画面反复交织,在对比与碰撞中深化生死间的深情,还拓展时空广度,将个人思念升华为对所有母亲的敬意;以质朴平实的语言,捕捉生活细节、流露真挚情感,让诗行充满生活温度与情感力量。整体而言,这组诗不仅是诗人写给自己母亲的生命挽歌,更是对所有母亲的致敬,对亲情的赞颂,以诗为载体让爱超越生死、得以永恒。
关键词:离若;组诗;《从栀子花到白雪:写给母亲的生命挽歌》;物象;时空交错;亲情书写
引言:一花启卷,情牵生死
当五月的栀子花瓣带着晨露落在掌心,那抹清甜本是岁月馈赠的寻常欢喜;可当这洁白与“送药”的场景重叠,当“凉血解毒”的药性里裹着母亲为“心火重”的女儿种下的牵挂,一朵花便成了一把钥匙——打开女诗人离若《从栀子花到白雪:写给母亲的生命挽歌》这组诗的瞬间,读者便会被拽进一场关于爱、离别与记忆的沉浸式叙事。18首诗不是孤立的片段,而是一串用物象与情感串联的珍珠,从栀子花的鲜活到白雪的凛冽,从“母亲的菜园”的生机到“空”的怅惘,离若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将母亲的生命轨迹与自己的思念熔铸为诗行,让每一个读过的人都能在其中看见自己与母亲的影子,在文字的温度里触摸到那份跨越生死的深情。
一、物象为媒:在具象与抽象的交织中构建生命叙事
离若的组诗最动人的特质,在于她擅长以寻常物象为载体,让抽象的情感与生命状态变得可感可触。《栀子花》作为开篇,将“栀子花”这一意象的价值发挥到极致:它是“菜地旁一丛一丛洁白的开”的自然景物,是母亲“从冰箱里取出”的带着露水的新鲜馈赠,更是“清香,洁白,细微的爱”的象征。诗中“母亲知道我心火重,容易口舌生疮/多年前在菜地边栽上一丛栀子树”的细节,让栀子花脱离了单纯的植物属性,成为母亲绵长牵挂的具象化表达——一棵树下藏着十几年的惦念,一朵花里装着母亲对女儿身体的细致关照。这种以物象承载情感的写法,在组诗中贯穿始终,如《母亲的菜园》里,“又细又长的青椒”“趴在藤上的黄瓜”“涨得紫红的茄子”,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蔬菜不再是简单的农作物,而是母亲“手中流淌出来的绿”,是母亲“精心培育的孩子”。离若笔下的菜园,充满了“不规则的线条之美”与“蝴蝶般藏在花蕊里的梦”,每一棵菜的生长都与母亲的辛劳同步,菜园的“欣荣”便是母亲生命活力的映射,以至于诗人会生出“只要那片菜园在/母亲一定就还健在”的执念——物象与亲人的生命在诗中达成了奇妙的共生,菜园的绿意成了母亲存在的另一种形式。
《油菜田》一诗同样延续了这一特质,将母亲的生命与土地作物紧密相连。诗人以油菜的生长周期隐喻母亲的一生:“母亲也是一株油菜。青葱的身段/在田间疯长。供童年的我们收割,压榨/她的乳汁喂养了我们/及我们那代人的苦难”。油菜从青苗到籽粒饱满、最终被榨成油的过程,象征着母亲从青春到衰老、直至奉献全部的命运。诗末“田地空寂。母亲在辛劳中完成了自己/油菜田的一生,就是母亲的一生”,以作物的自然轮回对应生命的完成,赋予农耕意象以深刻的伦理重量。
而当物象与生命的消逝相遇,又会催生出令人心碎的张力。《雪》一诗中,“38度高温的正午,烈日照在母亲的旧屋顶”,本该是燥热难耐的时节,可当母亲的呼吸“气若游丝地从身体里撤走”,诗人眼中只剩下“雪”——这里的“雪”不再是自然现象,而是死亡带来的冰冷与绝望的象征。高温与“雪”的强烈反差,将诗人失去母亲的巨大悲痛具象化,那“雪”不是落在屋顶,而是落在诗人的心上,冻结了所有的温暖与生机。同样,《替身》中的“灰猫”也是极具深意的物象:诗人本“只养花草不养动物,嫌脏,乱”,却在母亲离世前迫切领养了小猫,精心喂养、接受它的“脏与乱”,将其视作“家庭一员”;可偏偏在母亲下葬日,小猫“突然不见了”。诗人将小猫视作母亲的“替身”,认为它是母亲“在离世前来她最疼爱的小女儿家小住一阵”的慰藉,小猫的消失与母亲的离去形成双重空缺,“空空的笼子,空空的喂食的碗”,不仅是器物的空,更是诗人内心无法填补的空洞。这些物象在离若的诗中,既是情感的寄托,也是生命叙事的节点,从鲜活到消逝,从陪伴到离别,物象的变化轨迹与母亲的生命历程、诗人的情感起伏高度契合,构建出一条完整而细腻的生命叙事链。
除了用具象的自然与生活物象承载情感,离若还善于借具象物象的特质,隐喻母亲的生命状态。《隐喻》一诗中,母亲“越来越轻/步子越来越缓”,像“一朵云”“柔软,温和”,又像“雪一样寂静燃烧”;她的“寂静”是“一朵干枯的花”,目光追随“开了又落的蒲公英去了天边”。“云”“雪”“干枯的花”“蒲公英”,这些具象自然物象,不再仅指向自身实体,而是被赋予象征意义,成为母亲衰老、孤独与生命逐渐走向终点的隐喻。诗人明知“有一天,还会把她移到更远的地方”,却只能在诗中捕捉母亲生命的痕迹,用具象的物象承载对母亲命运的无奈与心疼。
《从病痛的身体里抽出一个轻质的自己》则是将抽象与具象完美融合,母亲面对“癌”字时的回避,只说“肺部有炎症”的期待,与“厌食,无力,咳嗽,酸痛”的具象病痛形成对比;而“从病痛的身体里抽出一个轻质的自己/用来回忆/用来和每一个亲人重新相聚”,则将母亲在病痛中的精神状态抽象为“轻质的自己”,这个“自己”脱离了肉体的痛苦,成为承载记忆与亲情的载体,让读者在心疼母亲肉体苦难的同时,也感受到她对亲情的眷恋与生命的韧性。同样将抽象概念与具象体验完美融合的还有《母亲是一个词语》。在这首诗中,诗人直接对“母亲”这一称谓进行本体论式的思考,将其拆解为不同词性的语言存在:“有时,是名词/仿若明月皎皎,引领我们回家/有时,是形容词,使日子敞亮而充满温情/更多时候,是跳跃的动词/为一粒纽扣,一个破洞,一顿晚餐,忙前忙后”。母亲从具体的人升华为一个承载万千意义的“词语”,她既是温暖的实体(子宫、摇篮、灶台),又是超越生死的精神存在(“越过光阴的丛林,越过生死/坐在岁月的尽头”)。诗人最终祈愿“母亲只是一个温暖之词/远离病痛和伤害”,这种以语言重构现实的努力,既是对母亲生命的诗化定格,亦是以最抽象也最永恒的方式抵抗消亡的尝试——当母亲成为一个词语,她便真正进入了不朽的叙事场域,得以被“天下人轻轻吟诵和祝福”。
《歧途》则通过“教会”与“写诗”的并置,构建出另一重抽象隐喻。母亲信神与“我”写诗,表面看似不同的“歧途”,实则都是对抗孤独与虚无的方式。诗人写道:“她信神。每天口中念念有词/信虚无飘渺的教义/我写诗。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写旁人不认可的无用之诗”。两种“歧途”形成镜像,折射出两代女性在精神寻求上的孤独与执着。诗人因“写诗忽略了母亲的孤独”而羞愧,实则揭示了所有寻求慰藉的灵魂背后的普遍困境。
二、时空交错:在记忆与现实的碰撞中书写生死深情
离若的组诗没有遵循线性的时间顺序,而是采用时空交错的叙事方式,将记忆中的温暖与现实中的离别反复交织,让生死之间的深情在时空的碰撞中愈发浓烈。《最后一面》是这种叙事方式的典型代表:诗中既有母亲咽气后“我和两个姐姐哭着给她整理最后妆容”“拔掉她身上的管子”“一遍遍仔细擦洗母亲的身体”的现实场景,也有“像小时候,淘气的我们一身泥污/她一遍遍仔细擦洗我们的身体”的记忆回溯。现实中“母亲的身体渐渐变凉,变硬/仿佛就要变成一根冰冷的钢针/戳进我的命里”,与记忆中母亲温暖的双手形成鲜明对比;诗人“最后一次抚摸母亲冰凉的脸和手”,38度的高温也抵御不了的“透骨凉”,与记忆中母亲怀抱的温度形成强烈反差。这种现实与记忆的穿插,不仅让离别场景更具冲击力,更让读者看到母女之间双向的爱——小时候母亲为“我们”擦洗,长大后“我们”为母亲擦洗,爱在时光的流转中完成了传承,却也在生死的阻隔中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腊八粥》一诗同样在时空交错中传递深情。诗的开篇是现实中“雪还没落下来,寒风肆虐得像把刀”,“感染风寒久病不愈的母亲越来越弱/像一盏摇曳的油灯”,衰老与疾病“轮翻向一个老人开战”,诗人“多想从时间,从疾病手里捧回她”;紧接着,记忆中的母亲便出现在诗行中——“剪着齐耳短发,从田埂上踏泥归来的健康的母亲”“天还未亮,已在灶前为我煮好早饭的年轻的母亲”。现实的残酷与记忆的美好形成对比,诗人对母亲健康的渴望在时空的碰撞中愈发强烈。而腊八节“以光阴为文火,以爱为主料/辅以糯米,红豆,红枣,桂圆,莲子,枸杞”熬制的粥,既是现实中为母亲准备的温暖,也是对记忆中母亲为“我”做饭场景的回应。当“厌食多日的她,坐直了身子/闻到了岁月赠予她的香气”,这一刻,现实与记忆仿佛重合,粥的香气不仅是食材的味道,更是岁月沉淀的亲情味道,是诗人用爱为母亲留住的片刻温暖。
《雨夜》则以夜雨为时空交汇的媒介,将现实的担忧与记忆中的病痛交织。诗中“窗外的雨,越来越急骤/密密麻麻,扎向大地”的自然景象,与“母亲辛劳成疾,苦不堪言的病体”形成通感——“雨的银针,一根根扎在她颈椎,腰椎,和臂膀上”。诗人想象母亲“在黑漆漆的村庄,在昏黄如豆的灯光下/在木板床上/一定辗转着她的痛和呻吟”,而自己“什么也不能做,不能替她分担/哪怕十万分之一的痛”。雨夜成为连接两处时空的悲伤通道,现实的无力感与记忆中的病痛画面叠加,强化了生死相隔的无力与哀恸。
《妈妈》与《母亲》两首诗,则在时空的广度上拓展了生死深情的表达。《妈妈》中,诗人将自己的“健壮的骨头”与母亲“一点点变脆,变松,变弯”的骨头相对比,“四十七年了,我看着你的骨头/一点点变脆,变松,变弯。直至/疼痛在里面埋下惊雷”,时间的流逝在骨头的变化中清晰可见;诗人“多想敲碎它,为你重置一副”的愿望,既是对母亲病痛的心疼,也是对无法替母亲承受苦难的无奈。诗的结尾“妈妈,秋又深了,落叶满天飞/我想起年轻时在田垄上,菜地里,缝纫机上/不停踩踏的骨头。想到它们向土地弯下去/落叶般的命运即将覆盖尘土”,将母亲的一生浓缩在“田垄”“菜地”“缝纫机”等场景中,过去的辛劳与现在的衰老在秋日落叶的意象中交汇,生死的厚重感在时空的延伸中愈发深刻。《母亲》一诗更是以排比的句式,将不同时空的母亲形象串联起来:“梳着齐耳短发在黑白照片里微笑的母亲”“老式缝纫机上飞快踩踏的母亲”“菜园里除草稻田里插秧的母亲”“灶台上为一家人准备早饭的母亲”“女儿出嫁时倚着门框叭哒叭哒掉眼泪的母亲”“阴雨天腰腿发出呻吟的母亲”“发丝一根根变白牙齿一颗颗松动的母亲”……这些形象跨越了母亲的童年、青年、中年与老年,从健康到衰老,从欢笑到痛苦,在时空的交错中构成了母亲完整的生命图景。而“那么多母亲从我身体里走出去/走向田野,村庄,街道,祖国的每一寸土地/那么多母亲构成多年后的我/及以后所有岁月”,则将个人对母亲的思念升华为对所有母亲的敬意,将个体的亲情拓展为普遍的生命情感,让生死深情在时空的广度上获得了永恒的意义。
《菜园》一诗则通过父母共同劳作的日常场景,构建出一个超越个体的、恒常的时空结构。诗中父母“挖土、镶土、打孔、放鸡粪、培土、挑水”的流水作业,以及“极少交谈”却默契十足的动作,呈现出一种近乎仪式化的劳动美学。“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就是菜园里一附一和的栽菜方式/几十年形成的默契/就是瓢和桶/筷子和碗,牙齿和舌头的默契”。菜园成为时间流动的见证,也是情感沉淀的场所,将个体的生命融入自然的循环与岁月的静默之中。
三、语言质朴:在平实与真挚的表达中传递情感温度
离若的诗歌语言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复杂的修辞,却能以质朴平实的表达直击人心,这源于她对生活细节的精准捕捉与对情感的真挚流露。《空》一诗堪称质朴语言传递深情的典范:“母亲一生多病痛/在世时,我一直以为是她的病痛和麻烦/在爱着我//直到有一天她走了/再没有一个人像她一样来麻烦我/我的心空下来”。“麻烦”这个看似普通的词语,在诗中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母亲在世时的“病痛和麻烦”,在诗人眼中是“爱”的体现,因为那“麻烦”里藏着母亲对女儿的依赖,藏着母女之间的牵挂;而母亲走后,“再没有一个人像她一样来麻烦我”,“麻烦”的消失带来的不是轻松,而是“心空下来”的怅惘。这种对日常词语的巧妙运用,让情感表达更显真实可感,没有刻意的煽情,却能让读者瞬间共情——我们何尝不是在父母在世时,偶尔会觉得他们的“麻烦”是负担,可当失去后才明白,那些“麻烦”是亲情最珍贵的印记。
《火焰上的舌尖》一诗则通过对生活场景的平实描绘,传递出家庭的温暖与母亲的爱。“雪下得出奇大,埋葬了山河/连接村庄与外面的唯一土路,没有了轮廓”,简单的环境描写勾勒出冬日的寒冷与闭塞;“母亲在火塘生起柴火/我们兄妹几个围着火堆写作业/雪引进来的光,柴火的亮/瞬间把黄昏的暗压下去”,“生柴火”“围火堆写作业”这些寻常的家庭场景,在诗人的笔下充满了温暖的气息;“母亲不时推开门往外望了望/又返身往火堆添几根劈开的木柴”,一个“望”的动作,一个“添柴”的细节,将母亲对父亲的牵挂与对孩子的关爱刻画得淋漓尽致。而“越来越旺的火长出了舌头/它要舔掉孩子们身上的寒冷/它要舔掉门外阻拦一个人回家的大雪”,用拟人化的手法将“火”的温暖与母亲的爱联系起来,语言平实却充满想象力,让读者在寒冷的场景中感受到浓浓的亲情温度。
《最好的爱情》一诗中,离若以平实的语言描绘了父母之间的爱情,没有轰轰烈烈的誓言,只有细水长流的陪伴。“立冬后/母亲比先前更忙碌了/她得赶在年前为方圆几十里的乡邻/缝制好过年穿的新衣裳/父亲也是/上了年岁的一部分老人熬不过寒冬/须提前打制好棺木”,“缝纫机叭哒叭哒”和“锯子锯木的声音”,是父母劳作的声音,也是他们爱情的背景音乐;“月亮常常代替父母照看了我们/在他们还没歇下来的晚上/悄悄爬上床沿,亲吻了我们稚嫩的脸”,“堂屋一角整齐摆放着母亲的工具袋,父亲的工具箱/好像从未有人在晚上动过它们/好像最好的爱情就摆放在那里”。这些平实的描写,将父母之间“一附一和的栽菜方式”“几十年形成的默契”转化为可见可感的场景,让“最好的爱情”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藏在工具袋与工具箱里,藏在深夜的劳作声中,藏在日复一日的陪伴里。离若的语言之所以动人,正是因为她没有刻意雕琢,而是将生活中的真实细节与真挚情感直接融入诗行,让每一个词语都带着生活的温度,每一句诗都充满情感的力量。
结语:诗为永恒,爱永不灭
当最后一行诗落下,离若的《从栀子花到白雪:写给母亲的生命挽歌》并没有结束——那些带着露水的栀子花,依然在记忆的菜园里绽放;那些围着火塘的温暖,依然在时光的深处闪耀;那些关于母亲的记忆,依然在诗行中鲜活。离若以诗为碑,将母亲的生命与自己的思念刻在文字里,让离别不再是终点,而是爱的另一种开始——母亲的爱化作栀子花的清香,化作菜园的绿意,化作火塘的温暖,融入诗人的生命,也融入每一个读者的情感世界。这组诗不仅是诗人写给自己母亲的生命挽歌,更是对所有母亲的致敬,对亲情的赞颂。它让我们明白,即使生死相隔,爱也会以记忆、以物象、以诗的形式永远存在,如同冬天的雪终将融化成春天的水,滋养新的生命;如同离别的痛终将沉淀为爱的力量,指引我们在岁月中继续前行。而这,正是离若的诗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以诗为壤,让爱永不灭。
关键词:离若;组诗;《从栀子花到白雪:写给母亲的生命挽歌》;物象;时空交错;亲情书写
引言:一花启卷,情牵生死
当五月的栀子花瓣带着晨露落在掌心,那抹清甜本是岁月馈赠的寻常欢喜;可当这洁白与“送药”的场景重叠,当“凉血解毒”的药性里裹着母亲为“心火重”的女儿种下的牵挂,一朵花便成了一把钥匙——打开女诗人离若《从栀子花到白雪:写给母亲的生命挽歌》这组诗的瞬间,读者便会被拽进一场关于爱、离别与记忆的沉浸式叙事。18首诗不是孤立的片段,而是一串用物象与情感串联的珍珠,从栀子花的鲜活到白雪的凛冽,从“母亲的菜园”的生机到“空”的怅惘,离若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将母亲的生命轨迹与自己的思念熔铸为诗行,让每一个读过的人都能在其中看见自己与母亲的影子,在文字的温度里触摸到那份跨越生死的深情。
一、物象为媒:在具象与抽象的交织中构建生命叙事
离若的组诗最动人的特质,在于她擅长以寻常物象为载体,让抽象的情感与生命状态变得可感可触。《栀子花》作为开篇,将“栀子花”这一意象的价值发挥到极致:它是“菜地旁一丛一丛洁白的开”的自然景物,是母亲“从冰箱里取出”的带着露水的新鲜馈赠,更是“清香,洁白,细微的爱”的象征。诗中“母亲知道我心火重,容易口舌生疮/多年前在菜地边栽上一丛栀子树”的细节,让栀子花脱离了单纯的植物属性,成为母亲绵长牵挂的具象化表达——一棵树下藏着十几年的惦念,一朵花里装着母亲对女儿身体的细致关照。这种以物象承载情感的写法,在组诗中贯穿始终,如《母亲的菜园》里,“又细又长的青椒”“趴在藤上的黄瓜”“涨得紫红的茄子”,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蔬菜不再是简单的农作物,而是母亲“手中流淌出来的绿”,是母亲“精心培育的孩子”。离若笔下的菜园,充满了“不规则的线条之美”与“蝴蝶般藏在花蕊里的梦”,每一棵菜的生长都与母亲的辛劳同步,菜园的“欣荣”便是母亲生命活力的映射,以至于诗人会生出“只要那片菜园在/母亲一定就还健在”的执念——物象与亲人的生命在诗中达成了奇妙的共生,菜园的绿意成了母亲存在的另一种形式。
《油菜田》一诗同样延续了这一特质,将母亲的生命与土地作物紧密相连。诗人以油菜的生长周期隐喻母亲的一生:“母亲也是一株油菜。青葱的身段/在田间疯长。供童年的我们收割,压榨/她的乳汁喂养了我们/及我们那代人的苦难”。油菜从青苗到籽粒饱满、最终被榨成油的过程,象征着母亲从青春到衰老、直至奉献全部的命运。诗末“田地空寂。母亲在辛劳中完成了自己/油菜田的一生,就是母亲的一生”,以作物的自然轮回对应生命的完成,赋予农耕意象以深刻的伦理重量。
而当物象与生命的消逝相遇,又会催生出令人心碎的张力。《雪》一诗中,“38度高温的正午,烈日照在母亲的旧屋顶”,本该是燥热难耐的时节,可当母亲的呼吸“气若游丝地从身体里撤走”,诗人眼中只剩下“雪”——这里的“雪”不再是自然现象,而是死亡带来的冰冷与绝望的象征。高温与“雪”的强烈反差,将诗人失去母亲的巨大悲痛具象化,那“雪”不是落在屋顶,而是落在诗人的心上,冻结了所有的温暖与生机。同样,《替身》中的“灰猫”也是极具深意的物象:诗人本“只养花草不养动物,嫌脏,乱”,却在母亲离世前迫切领养了小猫,精心喂养、接受它的“脏与乱”,将其视作“家庭一员”;可偏偏在母亲下葬日,小猫“突然不见了”。诗人将小猫视作母亲的“替身”,认为它是母亲“在离世前来她最疼爱的小女儿家小住一阵”的慰藉,小猫的消失与母亲的离去形成双重空缺,“空空的笼子,空空的喂食的碗”,不仅是器物的空,更是诗人内心无法填补的空洞。这些物象在离若的诗中,既是情感的寄托,也是生命叙事的节点,从鲜活到消逝,从陪伴到离别,物象的变化轨迹与母亲的生命历程、诗人的情感起伏高度契合,构建出一条完整而细腻的生命叙事链。
除了用具象的自然与生活物象承载情感,离若还善于借具象物象的特质,隐喻母亲的生命状态。《隐喻》一诗中,母亲“越来越轻/步子越来越缓”,像“一朵云”“柔软,温和”,又像“雪一样寂静燃烧”;她的“寂静”是“一朵干枯的花”,目光追随“开了又落的蒲公英去了天边”。“云”“雪”“干枯的花”“蒲公英”,这些具象自然物象,不再仅指向自身实体,而是被赋予象征意义,成为母亲衰老、孤独与生命逐渐走向终点的隐喻。诗人明知“有一天,还会把她移到更远的地方”,却只能在诗中捕捉母亲生命的痕迹,用具象的物象承载对母亲命运的无奈与心疼。
《从病痛的身体里抽出一个轻质的自己》则是将抽象与具象完美融合,母亲面对“癌”字时的回避,只说“肺部有炎症”的期待,与“厌食,无力,咳嗽,酸痛”的具象病痛形成对比;而“从病痛的身体里抽出一个轻质的自己/用来回忆/用来和每一个亲人重新相聚”,则将母亲在病痛中的精神状态抽象为“轻质的自己”,这个“自己”脱离了肉体的痛苦,成为承载记忆与亲情的载体,让读者在心疼母亲肉体苦难的同时,也感受到她对亲情的眷恋与生命的韧性。同样将抽象概念与具象体验完美融合的还有《母亲是一个词语》。在这首诗中,诗人直接对“母亲”这一称谓进行本体论式的思考,将其拆解为不同词性的语言存在:“有时,是名词/仿若明月皎皎,引领我们回家/有时,是形容词,使日子敞亮而充满温情/更多时候,是跳跃的动词/为一粒纽扣,一个破洞,一顿晚餐,忙前忙后”。母亲从具体的人升华为一个承载万千意义的“词语”,她既是温暖的实体(子宫、摇篮、灶台),又是超越生死的精神存在(“越过光阴的丛林,越过生死/坐在岁月的尽头”)。诗人最终祈愿“母亲只是一个温暖之词/远离病痛和伤害”,这种以语言重构现实的努力,既是对母亲生命的诗化定格,亦是以最抽象也最永恒的方式抵抗消亡的尝试——当母亲成为一个词语,她便真正进入了不朽的叙事场域,得以被“天下人轻轻吟诵和祝福”。
《歧途》则通过“教会”与“写诗”的并置,构建出另一重抽象隐喻。母亲信神与“我”写诗,表面看似不同的“歧途”,实则都是对抗孤独与虚无的方式。诗人写道:“她信神。每天口中念念有词/信虚无飘渺的教义/我写诗。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写旁人不认可的无用之诗”。两种“歧途”形成镜像,折射出两代女性在精神寻求上的孤独与执着。诗人因“写诗忽略了母亲的孤独”而羞愧,实则揭示了所有寻求慰藉的灵魂背后的普遍困境。
二、时空交错:在记忆与现实的碰撞中书写生死深情
离若的组诗没有遵循线性的时间顺序,而是采用时空交错的叙事方式,将记忆中的温暖与现实中的离别反复交织,让生死之间的深情在时空的碰撞中愈发浓烈。《最后一面》是这种叙事方式的典型代表:诗中既有母亲咽气后“我和两个姐姐哭着给她整理最后妆容”“拔掉她身上的管子”“一遍遍仔细擦洗母亲的身体”的现实场景,也有“像小时候,淘气的我们一身泥污/她一遍遍仔细擦洗我们的身体”的记忆回溯。现实中“母亲的身体渐渐变凉,变硬/仿佛就要变成一根冰冷的钢针/戳进我的命里”,与记忆中母亲温暖的双手形成鲜明对比;诗人“最后一次抚摸母亲冰凉的脸和手”,38度的高温也抵御不了的“透骨凉”,与记忆中母亲怀抱的温度形成强烈反差。这种现实与记忆的穿插,不仅让离别场景更具冲击力,更让读者看到母女之间双向的爱——小时候母亲为“我们”擦洗,长大后“我们”为母亲擦洗,爱在时光的流转中完成了传承,却也在生死的阻隔中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腊八粥》一诗同样在时空交错中传递深情。诗的开篇是现实中“雪还没落下来,寒风肆虐得像把刀”,“感染风寒久病不愈的母亲越来越弱/像一盏摇曳的油灯”,衰老与疾病“轮翻向一个老人开战”,诗人“多想从时间,从疾病手里捧回她”;紧接着,记忆中的母亲便出现在诗行中——“剪着齐耳短发,从田埂上踏泥归来的健康的母亲”“天还未亮,已在灶前为我煮好早饭的年轻的母亲”。现实的残酷与记忆的美好形成对比,诗人对母亲健康的渴望在时空的碰撞中愈发强烈。而腊八节“以光阴为文火,以爱为主料/辅以糯米,红豆,红枣,桂圆,莲子,枸杞”熬制的粥,既是现实中为母亲准备的温暖,也是对记忆中母亲为“我”做饭场景的回应。当“厌食多日的她,坐直了身子/闻到了岁月赠予她的香气”,这一刻,现实与记忆仿佛重合,粥的香气不仅是食材的味道,更是岁月沉淀的亲情味道,是诗人用爱为母亲留住的片刻温暖。
《雨夜》则以夜雨为时空交汇的媒介,将现实的担忧与记忆中的病痛交织。诗中“窗外的雨,越来越急骤/密密麻麻,扎向大地”的自然景象,与“母亲辛劳成疾,苦不堪言的病体”形成通感——“雨的银针,一根根扎在她颈椎,腰椎,和臂膀上”。诗人想象母亲“在黑漆漆的村庄,在昏黄如豆的灯光下/在木板床上/一定辗转着她的痛和呻吟”,而自己“什么也不能做,不能替她分担/哪怕十万分之一的痛”。雨夜成为连接两处时空的悲伤通道,现实的无力感与记忆中的病痛画面叠加,强化了生死相隔的无力与哀恸。
《妈妈》与《母亲》两首诗,则在时空的广度上拓展了生死深情的表达。《妈妈》中,诗人将自己的“健壮的骨头”与母亲“一点点变脆,变松,变弯”的骨头相对比,“四十七年了,我看着你的骨头/一点点变脆,变松,变弯。直至/疼痛在里面埋下惊雷”,时间的流逝在骨头的变化中清晰可见;诗人“多想敲碎它,为你重置一副”的愿望,既是对母亲病痛的心疼,也是对无法替母亲承受苦难的无奈。诗的结尾“妈妈,秋又深了,落叶满天飞/我想起年轻时在田垄上,菜地里,缝纫机上/不停踩踏的骨头。想到它们向土地弯下去/落叶般的命运即将覆盖尘土”,将母亲的一生浓缩在“田垄”“菜地”“缝纫机”等场景中,过去的辛劳与现在的衰老在秋日落叶的意象中交汇,生死的厚重感在时空的延伸中愈发深刻。《母亲》一诗更是以排比的句式,将不同时空的母亲形象串联起来:“梳着齐耳短发在黑白照片里微笑的母亲”“老式缝纫机上飞快踩踏的母亲”“菜园里除草稻田里插秧的母亲”“灶台上为一家人准备早饭的母亲”“女儿出嫁时倚着门框叭哒叭哒掉眼泪的母亲”“阴雨天腰腿发出呻吟的母亲”“发丝一根根变白牙齿一颗颗松动的母亲”……这些形象跨越了母亲的童年、青年、中年与老年,从健康到衰老,从欢笑到痛苦,在时空的交错中构成了母亲完整的生命图景。而“那么多母亲从我身体里走出去/走向田野,村庄,街道,祖国的每一寸土地/那么多母亲构成多年后的我/及以后所有岁月”,则将个人对母亲的思念升华为对所有母亲的敬意,将个体的亲情拓展为普遍的生命情感,让生死深情在时空的广度上获得了永恒的意义。
《菜园》一诗则通过父母共同劳作的日常场景,构建出一个超越个体的、恒常的时空结构。诗中父母“挖土、镶土、打孔、放鸡粪、培土、挑水”的流水作业,以及“极少交谈”却默契十足的动作,呈现出一种近乎仪式化的劳动美学。“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就是菜园里一附一和的栽菜方式/几十年形成的默契/就是瓢和桶/筷子和碗,牙齿和舌头的默契”。菜园成为时间流动的见证,也是情感沉淀的场所,将个体的生命融入自然的循环与岁月的静默之中。
三、语言质朴:在平实与真挚的表达中传递情感温度
离若的诗歌语言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复杂的修辞,却能以质朴平实的表达直击人心,这源于她对生活细节的精准捕捉与对情感的真挚流露。《空》一诗堪称质朴语言传递深情的典范:“母亲一生多病痛/在世时,我一直以为是她的病痛和麻烦/在爱着我//直到有一天她走了/再没有一个人像她一样来麻烦我/我的心空下来”。“麻烦”这个看似普通的词语,在诗中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母亲在世时的“病痛和麻烦”,在诗人眼中是“爱”的体现,因为那“麻烦”里藏着母亲对女儿的依赖,藏着母女之间的牵挂;而母亲走后,“再没有一个人像她一样来麻烦我”,“麻烦”的消失带来的不是轻松,而是“心空下来”的怅惘。这种对日常词语的巧妙运用,让情感表达更显真实可感,没有刻意的煽情,却能让读者瞬间共情——我们何尝不是在父母在世时,偶尔会觉得他们的“麻烦”是负担,可当失去后才明白,那些“麻烦”是亲情最珍贵的印记。
《火焰上的舌尖》一诗则通过对生活场景的平实描绘,传递出家庭的温暖与母亲的爱。“雪下得出奇大,埋葬了山河/连接村庄与外面的唯一土路,没有了轮廓”,简单的环境描写勾勒出冬日的寒冷与闭塞;“母亲在火塘生起柴火/我们兄妹几个围着火堆写作业/雪引进来的光,柴火的亮/瞬间把黄昏的暗压下去”,“生柴火”“围火堆写作业”这些寻常的家庭场景,在诗人的笔下充满了温暖的气息;“母亲不时推开门往外望了望/又返身往火堆添几根劈开的木柴”,一个“望”的动作,一个“添柴”的细节,将母亲对父亲的牵挂与对孩子的关爱刻画得淋漓尽致。而“越来越旺的火长出了舌头/它要舔掉孩子们身上的寒冷/它要舔掉门外阻拦一个人回家的大雪”,用拟人化的手法将“火”的温暖与母亲的爱联系起来,语言平实却充满想象力,让读者在寒冷的场景中感受到浓浓的亲情温度。
《最好的爱情》一诗中,离若以平实的语言描绘了父母之间的爱情,没有轰轰烈烈的誓言,只有细水长流的陪伴。“立冬后/母亲比先前更忙碌了/她得赶在年前为方圆几十里的乡邻/缝制好过年穿的新衣裳/父亲也是/上了年岁的一部分老人熬不过寒冬/须提前打制好棺木”,“缝纫机叭哒叭哒”和“锯子锯木的声音”,是父母劳作的声音,也是他们爱情的背景音乐;“月亮常常代替父母照看了我们/在他们还没歇下来的晚上/悄悄爬上床沿,亲吻了我们稚嫩的脸”,“堂屋一角整齐摆放着母亲的工具袋,父亲的工具箱/好像从未有人在晚上动过它们/好像最好的爱情就摆放在那里”。这些平实的描写,将父母之间“一附一和的栽菜方式”“几十年形成的默契”转化为可见可感的场景,让“最好的爱情”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藏在工具袋与工具箱里,藏在深夜的劳作声中,藏在日复一日的陪伴里。离若的语言之所以动人,正是因为她没有刻意雕琢,而是将生活中的真实细节与真挚情感直接融入诗行,让每一个词语都带着生活的温度,每一句诗都充满情感的力量。
结语:诗为永恒,爱永不灭
当最后一行诗落下,离若的《从栀子花到白雪:写给母亲的生命挽歌》并没有结束——那些带着露水的栀子花,依然在记忆的菜园里绽放;那些围着火塘的温暖,依然在时光的深处闪耀;那些关于母亲的记忆,依然在诗行中鲜活。离若以诗为碑,将母亲的生命与自己的思念刻在文字里,让离别不再是终点,而是爱的另一种开始——母亲的爱化作栀子花的清香,化作菜园的绿意,化作火塘的温暖,融入诗人的生命,也融入每一个读者的情感世界。这组诗不仅是诗人写给自己母亲的生命挽歌,更是对所有母亲的致敬,对亲情的赞颂。它让我们明白,即使生死相隔,爱也会以记忆、以物象、以诗的形式永远存在,如同冬天的雪终将融化成春天的水,滋养新的生命;如同离别的痛终将沉淀为爱的力量,指引我们在岁月中继续前行。而这,正是离若的诗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以诗为壤,让爱永不灭。

离若简介:离若,原名沈惠玲,湖南省韶山市人,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诗歌学会会员,韶山市作家协会理事。已在《诗刊》《星星》《十月》《诗潮》《诗林》《诗歌月刊》《诗选刊》《星火》《草堂》《绿风》《牡丹》《浙江诗人》等刊物发表作品,已出版诗集《雪问》。
附录:
《从栀子花到白雪:写给母亲的生命挽歌》(组诗)
作者/离若
《栀子花》
五月,栀子花盛开的季节
后山上,菜地旁。一丛一丛洁白的开
我去给母亲送药
一生多病的母亲一直在和时间赛跑
八十年了,她和她的孩子们还没相聚够
母亲一边接过药
一边从冰箱里取出一袋刚釆摘的栀子花
滴着新鲜露水的栀子花,瞬间点亮了
我们相聚的这个五月的上午
栀子花性寒,可凉血解毒
母亲知道我心火重,容易口舌生疮
多年前在菜地边栽上一丛栀子树
每年初夏,一朵一朵细心的摘下
我接过它
接过母亲递过来的清香,洁白,细微的爱
《隐喻》
母亲在菜地里浇水,除草,摘菜
头顶上洁白的团云
从清晨飘到黄昏
这些年,她越来越轻
步子越来越缓
岁月托着她老小的身子,从灶膛移到堂屋,移到院墙
再到菜园子
我知道,有一天,还会把她移到更远的地方
她越来越像一朵云
柔软,温和。透过湛蓝的背景
像雪一样寂静燃烧
烘焙着我中年的生活
她的寂静是一朵干枯的花
一个人默默整理房间,反复擦拭旧家俱和空杯子
院子里的蒲公英开了又落
她的目光常常追随它们去了天边
《空》
母亲一生多病痛
在世时,我一直以为是她的病痛和麻烦
在爱着我
直到有一天她走了
再没有一个人像她一样来麻烦我
我的心空下来
我看不见她。我摸不着她。我喊不应她
她仿佛无处不在
在童年的一声歌谣里
在缝纫机有节奏的哒哒响声里
在锅碗盆瓢的奏乐中
在对我的一声声唠叨里
她却又真的消失了
我仰望苍天我俯视大地
白云不是她。尘土不是她
她用空缺继续爱着我
《雪》
我们围在母亲厨房的餐桌旁吃午饭
姐姐先吃完
她回到弥留之际的母亲身旁
约半分钟后,她大喊“快来,妈好像没脉搏了”
我箭一般冲进去
溺水者般一手紧抓住母亲的手
一手放在她的鼻孔下
气若游丝的呼吸正烈日照在母亲的旧屋顶从她身体里撤走
我拼尽一生力气也拦不住她上升的速度
直至升到一朵云上
我不断沉落,沉落。直至沉入万丈渊底
此刻,38度高温的正午,
我只感到雪
《最后一面》
母亲咽气后
我和两个姐姐哭着给她整理最后妆容
我们拔掉她身上的管子
大姐坐在床上用整个身体托住她
三姐打来温水,我们一遍遍
仔细,认真擦洗母亲的身体
像小时候,淘气的我们一身泥污
她一遍遍仔细擦洗我们的身体
我们给她穿上衣服,鞋袜,戴好帽子
她的身体渐渐变凉,变硬
仿佛就要变成一根冰冷的钢针
戳进我的命里
盖棺前,我最后一次抚摸母亲冰凉的脸和手
38度高温天气也抵御不了那种透骨凉
我最后一次望向母亲的遗容
——安详。平静。仿佛深睡
我这一望,多想望着母亲缓缓坐起
望着她从棺材走出来
走向她的暮年,中年,青年,少年,童年
回到襁褓中
我捧着她,像捧着刚出生的女儿
《替身》
大半个月前,有人在朋友圈找人领养两只小猫
我向来只养花草不养动物,嫌脏,乱
但那天迫切想要领养其中一只
我把刚出生不久的一只灰猫领回了家
给它干净的笼子
每日精心喂养食物
几天后,受不了它在笼子里的日夜叫唤
打开笼子放它在外面天马行空活动
有时,它在院子里与狗互相追逐
有时在桌上,窗台上跳下窜
有时在我的躺椅上睡觉,拉尿
慢慢,我接受了它的脏,与乱
把它正式当成家庭一员
可就在前天,母亲的下葬日
我葬完母亲晚上回到家
天天围着我转悠的猫突然不见了
屋里屋外,院前院后到处找不着
一只刚与我联接起情感的猫不见了
想起母亲临走前十来天的一些反常言行
她似已知自己是走在那条路上的人
好好的人突发重病五天后撒手人寰
我的猫或是她的替身,在她离世前
来她最疼爱的小女儿家小住一阵
她走了,猫也随她而去
空空的笼子,空空的喂食的碗
空空的院落再不见我的猫
《从病痛的身体里抽出一个轻质的自己》
母亲从不在人前提那个
令人闻之色变的"癌″字
她只说肺部有炎症
她期待医生有妙手回春之术
在某一天拿掉她的病
事实是——
在医院来回折腾几次后
她越来越厌食,无力,咳嗽,酸痛
甚至,不得不在床上挪她艰难的每一日
我给她熬她最爱吃的寒菌排骨汤
她只勉强喝一小碗
最香醇的汤汁,最好的药
也无法灌醒她身体里干枯的河床
她把青葱给了我
把时间给了岁月
现在,如一根微弱的火苗,我护都护不住
她能做的是:
从病痛的身体里抽出一个轻质的自己
用来回忆
用来和每一个亲人重新相聚
《腊八粥》
雪还没落下来。寒风肆虐得像把刀
见啥砍啥
它吹母亲时
似要将她当一片云吹走
衰老和疾病轮翻向一个老人开战
她被命运束手就擒
感染风寒久病不愈的母亲越来越弱
像一盏摇曳的油灯
我多想从时间,从疾病手里捧回她
捧回那个剪着齐耳短发,从田埂上踏泥归来的
健康的母亲
捧回那个天还未亮,已在灶前为我煮好早饭的
年轻的母亲
腊八节,我要亲手为母亲熬一碗粥
以光阴为文火,以爱为主料
辅以糯米,红豆,红枣,桂圆,莲子,枸杞
当热气腾腾的粥端至母亲面前
厌食多日的她,坐直了身子
她闻到了岁月赠予她的香气
《母亲是一个词语》
当我轻轻提笔
母亲,您就成了我笔下的
子宫,摇篮,灶台,菜地,干净的院落
当我轻轻落笔
您已越过光阴的丛林,越过生死
坐在岁月的尽头,看夕阳缓慢西沉
母亲。一个伟大的,令人疼痛的隐喻之词
贯穿我们的一生
有时,是名词
仿若明月皎皎,引领我们回家
有时,是形容词,使日子敞亮而充满温情
更多时候,是跳跃的动词
为一粒纽扣,一个破洞,一顿晚餐,忙前忙后
为一次晚归,担惊受怕
她繁琐而简单
在三千多个汉字词典里
用一粒石子凸出土地的方式,让我们一眼识出
今天,我愿母亲只是一个温暖之词
远离病痛和伤害
被天下人轻轻吟诵和祝福
《母亲的菜园》
去乡下看望父母
去看母亲的菜园
去亲近母亲手中流淌出来的绿
和拌了阳光和露水的土地
又细又长的青椒吊在树上
在风中有不规则的线条之美
黄瓜趴在藤上——那么大的虫子
是要吃掉园中闲散的光阴么
因成熟而涨得紫红的茄子
仿佛爱情在此处瓜熟蒂落
豆角和秋葵刚刚开过花
蝴蝶般,把最小的梦藏在花蕊里
挨着池塘的一大畦空心菜
最懂母亲的辛劳,拼了命绿给夏天看
只要那片菜园在
母亲一定就还健在
我去看它,去看苍老时光中不断返回的青
《油菜田》
油菜田在青与黄之间交替,转换
一个月后,沉甸甸的籽粒将把绿油油的苗
压弯,直至榨出澄黄透亮的油
母亲也是一株油菜。青葱的身段
在田间疯长。供童年的我们收割,压榨
她的乳汁喂养了我们
及我们那代人的苦难
风,吹过来。油菜花香飘过黄昏的村庄
田埂扶不起倒伏的油菜
仿佛岁月,扶不起母亲的苍老和趔趄
一茬茬油菜被收割,被压榨
空旷的田间只剩下麻雀布下的省略号
田地空寂。母亲在辛劳中完成了自己
油菜田的一生,就是母亲的一生
《歧途》
七十六岁的母亲又一次被我从某教会拽回
她像做错事的孩子,喃喃自语:
我没事可做,去学点新东西,像你学写诗
她不知道的是
她正深陷于一场骗局中——
被洗脑。被某种所谓“神性”的东西牵着走
迷失了正常生活轨道
她的倔强就是我的倔强——
我写诗。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写旁人不认可的无用之诗
她信神。每天口中念念有词
信虚无飘渺的教义
我突然羞愧不已。为自己因写诗忽略了
母亲的孤独
为自己的“歧途”将母亲带入另一歧途
《雨夜》
窗外的雨,越来越急骤
密密麻麻,扎向大地。
想到母亲辛劳成疾,苦不堪言的病体。
仿佛雨的银针,一根根扎在她颈椎,腰椎,和臂膀上。
此刻,在黑漆漆的村庄,在昏黄如豆的灯光下
在木板床上
一定辗转着她的痛和呻吟。
而我什么也不能做,不能替她分担
哪怕十万分之一的痛。
不能替她喊出,命运一丝毫的不公与不济。
雨敲打着屋顶和玻璃
仿佛要把寒夜里的冷灌进骨髓,灌进
她卑微而劳苦的一生。
《菜园》
父亲和母亲,又在菜园耗了一上午
父亲挖土,母亲镶土
父亲打孔,母亲放鸡粪,菜苗
父亲培土,母亲挑水,给新栽的菜苗浇定根水
一个月左右,辣椒,黄瓜,茄子开花
豆角丝瓜藤攀上扎好的竹架
南瓜花仰起高傲的头
整个菜园,欣荣中含着碧油油的绿
每一棵菜,都是父母精心培育的孩子
浇水,施肥,薅草,治虫
种植水稻外的大部分时间
他们都耗在菜园里
累了,找块树荫坐下,父亲叭哒几口劣质香烟
母亲操起毛边旧草帽,替自己
也替父亲摇几下
他们极少交谈,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
就是菜园里一附一和的栽菜方式
几十年形成的默契
就是瓢和桶
筷子和碗,牙齿和舌头的默契
《火焰上的舌尖》
不记得是哪一年黄昏
雪下得出奇大,埋葬了山河
连接村庄与外面的唯一土路,没有了轮廓
房屋,桥墩,树枝,柴草垛
在大雪中瑟瑟发抖。
母亲在火塘生起柴火
我们兄妹几个围着火堆写作业
雪引进来的光,柴火的亮
瞬间把黄昏的暗压下去。
父亲还没回来,他的锯子,刨子,斧头
他养家糊口的工具箱,正和他的焦急
风雪中往家赶。
母亲不时推开门往外望了望
又返身往火堆添几根劈开的木柴
越来越旺的火长出了舌头
它要舔掉孩子们身上的寒冷
它要舔掉门外阻拦一个人回家的大雪。
《最好的爱情》
立冬后
母亲比先前更忙碌了
她得赶在年前为方圆几十里的乡邻
缝制好过年穿的新衣裳
父亲也是
上了年岁的一部分老人熬不过寒冬
须提前打制好棺木。
被乡邻称颂的两个手艺人
村东或村西,日出或黄昏
总在不停奔走的路上
年幼的我们还无法理解新年和死亡
也无法理解一把剪刀,一把尺子,一支画粉笔
一把斧子,一把锯子,一个刨刀和锉刀
在路上不停奔走的意义。
月亮常常代替父母照看了我们
在他们还没歇下来的晚上
悄悄爬上床沿,亲吻了我们稚嫩的脸
睡梦中隐隐约约传来缝纫机叭哒叭哒
和锯子锯木的声音。
第二天早上醒来
堂屋一角整齐摆放着母亲的工具袋,父亲的工具箱
好像从未有人在晚上动过它们
好像最好的爱情就摆放在那里。
《妈妈》
妈妈,把我的骨头拿回去吧
这些健壮的,还可以疾步如飞的骨头
本应是你的。可现在
它们在我身上。病痛在你身上
四十七年了,我看着你的骨头
一点点变脆,变松,变弯。直至
疼痛在里面埋下惊雷
雷声轰隆时,你一次次咬紧牙关
妈妈,我不能替你痛,不能替你直腰,行走
我躬下身子,抱住秋风中自己的身子骨
像抱住你日益坍塌的骨架
我多想敲碎它,为你重置一副
妈妈,秋又深了,落叶满天飞
我想起年轻时在田垄上,菜地里,缝纫机上
不停踩踏的骨头。想到它们向土地弯下去
落叶般的命运即将覆盖尘土
《母亲》
梳着齐耳短发在黑白照片里微笑的母亲
老式缝纫机上飞快踩踏的母亲
菜园里除草稻田里插秧的母亲
灶台上为一家人准备早饭的母亲
女儿出嫁时倚着门框叭哒叭哒掉眼泪的母亲
阴雨天腰腿发出呻吟的母亲
发丝一根根变白牙齿一颗颗松动的母亲
……
那么多母亲踏着晨昏,辛劳,贫苦,和病痛
一天天走向衰老
那么多母亲汇聚成光阴,流逝,恩情,和慈悲
成为永恒
那么多母亲白天是阳光,夜晚是灯盏
日日将儿女照耀
那么多母亲从我身体里走出去
走向田野,村庄,街道,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那么多母亲构成多年后的我
及以后所有岁月
附录:
《从栀子花到白雪:写给母亲的生命挽歌》(组诗)
作者/离若
《栀子花》
五月,栀子花盛开的季节
后山上,菜地旁。一丛一丛洁白的开
我去给母亲送药
一生多病的母亲一直在和时间赛跑
八十年了,她和她的孩子们还没相聚够
母亲一边接过药
一边从冰箱里取出一袋刚釆摘的栀子花
滴着新鲜露水的栀子花,瞬间点亮了
我们相聚的这个五月的上午
栀子花性寒,可凉血解毒
母亲知道我心火重,容易口舌生疮
多年前在菜地边栽上一丛栀子树
每年初夏,一朵一朵细心的摘下
我接过它
接过母亲递过来的清香,洁白,细微的爱
《隐喻》
母亲在菜地里浇水,除草,摘菜
头顶上洁白的团云
从清晨飘到黄昏
这些年,她越来越轻
步子越来越缓
岁月托着她老小的身子,从灶膛移到堂屋,移到院墙
再到菜园子
我知道,有一天,还会把她移到更远的地方
她越来越像一朵云
柔软,温和。透过湛蓝的背景
像雪一样寂静燃烧
烘焙着我中年的生活
她的寂静是一朵干枯的花
一个人默默整理房间,反复擦拭旧家俱和空杯子
院子里的蒲公英开了又落
她的目光常常追随它们去了天边
《空》
母亲一生多病痛
在世时,我一直以为是她的病痛和麻烦
在爱着我
直到有一天她走了
再没有一个人像她一样来麻烦我
我的心空下来
我看不见她。我摸不着她。我喊不应她
她仿佛无处不在
在童年的一声歌谣里
在缝纫机有节奏的哒哒响声里
在锅碗盆瓢的奏乐中
在对我的一声声唠叨里
她却又真的消失了
我仰望苍天我俯视大地
白云不是她。尘土不是她
她用空缺继续爱着我
《雪》
我们围在母亲厨房的餐桌旁吃午饭
姐姐先吃完
她回到弥留之际的母亲身旁
约半分钟后,她大喊“快来,妈好像没脉搏了”
我箭一般冲进去
溺水者般一手紧抓住母亲的手
一手放在她的鼻孔下
气若游丝的呼吸正烈日照在母亲的旧屋顶从她身体里撤走
我拼尽一生力气也拦不住她上升的速度
直至升到一朵云上
我不断沉落,沉落。直至沉入万丈渊底
此刻,38度高温的正午,
我只感到雪
《最后一面》
母亲咽气后
我和两个姐姐哭着给她整理最后妆容
我们拔掉她身上的管子
大姐坐在床上用整个身体托住她
三姐打来温水,我们一遍遍
仔细,认真擦洗母亲的身体
像小时候,淘气的我们一身泥污
她一遍遍仔细擦洗我们的身体
我们给她穿上衣服,鞋袜,戴好帽子
她的身体渐渐变凉,变硬
仿佛就要变成一根冰冷的钢针
戳进我的命里
盖棺前,我最后一次抚摸母亲冰凉的脸和手
38度高温天气也抵御不了那种透骨凉
我最后一次望向母亲的遗容
——安详。平静。仿佛深睡
我这一望,多想望着母亲缓缓坐起
望着她从棺材走出来
走向她的暮年,中年,青年,少年,童年
回到襁褓中
我捧着她,像捧着刚出生的女儿
《替身》
大半个月前,有人在朋友圈找人领养两只小猫
我向来只养花草不养动物,嫌脏,乱
但那天迫切想要领养其中一只
我把刚出生不久的一只灰猫领回了家
给它干净的笼子
每日精心喂养食物
几天后,受不了它在笼子里的日夜叫唤
打开笼子放它在外面天马行空活动
有时,它在院子里与狗互相追逐
有时在桌上,窗台上跳下窜
有时在我的躺椅上睡觉,拉尿
慢慢,我接受了它的脏,与乱
把它正式当成家庭一员
可就在前天,母亲的下葬日
我葬完母亲晚上回到家
天天围着我转悠的猫突然不见了
屋里屋外,院前院后到处找不着
一只刚与我联接起情感的猫不见了
想起母亲临走前十来天的一些反常言行
她似已知自己是走在那条路上的人
好好的人突发重病五天后撒手人寰
我的猫或是她的替身,在她离世前
来她最疼爱的小女儿家小住一阵
她走了,猫也随她而去
空空的笼子,空空的喂食的碗
空空的院落再不见我的猫
《从病痛的身体里抽出一个轻质的自己》
母亲从不在人前提那个
令人闻之色变的"癌″字
她只说肺部有炎症
她期待医生有妙手回春之术
在某一天拿掉她的病
事实是——
在医院来回折腾几次后
她越来越厌食,无力,咳嗽,酸痛
甚至,不得不在床上挪她艰难的每一日
我给她熬她最爱吃的寒菌排骨汤
她只勉强喝一小碗
最香醇的汤汁,最好的药
也无法灌醒她身体里干枯的河床
她把青葱给了我
把时间给了岁月
现在,如一根微弱的火苗,我护都护不住
她能做的是:
从病痛的身体里抽出一个轻质的自己
用来回忆
用来和每一个亲人重新相聚
《腊八粥》
雪还没落下来。寒风肆虐得像把刀
见啥砍啥
它吹母亲时
似要将她当一片云吹走
衰老和疾病轮翻向一个老人开战
她被命运束手就擒
感染风寒久病不愈的母亲越来越弱
像一盏摇曳的油灯
我多想从时间,从疾病手里捧回她
捧回那个剪着齐耳短发,从田埂上踏泥归来的
健康的母亲
捧回那个天还未亮,已在灶前为我煮好早饭的
年轻的母亲
腊八节,我要亲手为母亲熬一碗粥
以光阴为文火,以爱为主料
辅以糯米,红豆,红枣,桂圆,莲子,枸杞
当热气腾腾的粥端至母亲面前
厌食多日的她,坐直了身子
她闻到了岁月赠予她的香气
《母亲是一个词语》
当我轻轻提笔
母亲,您就成了我笔下的
子宫,摇篮,灶台,菜地,干净的院落
当我轻轻落笔
您已越过光阴的丛林,越过生死
坐在岁月的尽头,看夕阳缓慢西沉
母亲。一个伟大的,令人疼痛的隐喻之词
贯穿我们的一生
有时,是名词
仿若明月皎皎,引领我们回家
有时,是形容词,使日子敞亮而充满温情
更多时候,是跳跃的动词
为一粒纽扣,一个破洞,一顿晚餐,忙前忙后
为一次晚归,担惊受怕
她繁琐而简单
在三千多个汉字词典里
用一粒石子凸出土地的方式,让我们一眼识出
今天,我愿母亲只是一个温暖之词
远离病痛和伤害
被天下人轻轻吟诵和祝福
《母亲的菜园》
去乡下看望父母
去看母亲的菜园
去亲近母亲手中流淌出来的绿
和拌了阳光和露水的土地
又细又长的青椒吊在树上
在风中有不规则的线条之美
黄瓜趴在藤上——那么大的虫子
是要吃掉园中闲散的光阴么
因成熟而涨得紫红的茄子
仿佛爱情在此处瓜熟蒂落
豆角和秋葵刚刚开过花
蝴蝶般,把最小的梦藏在花蕊里
挨着池塘的一大畦空心菜
最懂母亲的辛劳,拼了命绿给夏天看
只要那片菜园在
母亲一定就还健在
我去看它,去看苍老时光中不断返回的青
《油菜田》
油菜田在青与黄之间交替,转换
一个月后,沉甸甸的籽粒将把绿油油的苗
压弯,直至榨出澄黄透亮的油
母亲也是一株油菜。青葱的身段
在田间疯长。供童年的我们收割,压榨
她的乳汁喂养了我们
及我们那代人的苦难
风,吹过来。油菜花香飘过黄昏的村庄
田埂扶不起倒伏的油菜
仿佛岁月,扶不起母亲的苍老和趔趄
一茬茬油菜被收割,被压榨
空旷的田间只剩下麻雀布下的省略号
田地空寂。母亲在辛劳中完成了自己
油菜田的一生,就是母亲的一生
《歧途》
七十六岁的母亲又一次被我从某教会拽回
她像做错事的孩子,喃喃自语:
我没事可做,去学点新东西,像你学写诗
她不知道的是
她正深陷于一场骗局中——
被洗脑。被某种所谓“神性”的东西牵着走
迷失了正常生活轨道
她的倔强就是我的倔强——
我写诗。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写旁人不认可的无用之诗
她信神。每天口中念念有词
信虚无飘渺的教义
我突然羞愧不已。为自己因写诗忽略了
母亲的孤独
为自己的“歧途”将母亲带入另一歧途
《雨夜》
窗外的雨,越来越急骤
密密麻麻,扎向大地。
想到母亲辛劳成疾,苦不堪言的病体。
仿佛雨的银针,一根根扎在她颈椎,腰椎,和臂膀上。
此刻,在黑漆漆的村庄,在昏黄如豆的灯光下
在木板床上
一定辗转着她的痛和呻吟。
而我什么也不能做,不能替她分担
哪怕十万分之一的痛。
不能替她喊出,命运一丝毫的不公与不济。
雨敲打着屋顶和玻璃
仿佛要把寒夜里的冷灌进骨髓,灌进
她卑微而劳苦的一生。
《菜园》
父亲和母亲,又在菜园耗了一上午
父亲挖土,母亲镶土
父亲打孔,母亲放鸡粪,菜苗
父亲培土,母亲挑水,给新栽的菜苗浇定根水
一个月左右,辣椒,黄瓜,茄子开花
豆角丝瓜藤攀上扎好的竹架
南瓜花仰起高傲的头
整个菜园,欣荣中含着碧油油的绿
每一棵菜,都是父母精心培育的孩子
浇水,施肥,薅草,治虫
种植水稻外的大部分时间
他们都耗在菜园里
累了,找块树荫坐下,父亲叭哒几口劣质香烟
母亲操起毛边旧草帽,替自己
也替父亲摇几下
他们极少交谈,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
就是菜园里一附一和的栽菜方式
几十年形成的默契
就是瓢和桶
筷子和碗,牙齿和舌头的默契
《火焰上的舌尖》
不记得是哪一年黄昏
雪下得出奇大,埋葬了山河
连接村庄与外面的唯一土路,没有了轮廓
房屋,桥墩,树枝,柴草垛
在大雪中瑟瑟发抖。
母亲在火塘生起柴火
我们兄妹几个围着火堆写作业
雪引进来的光,柴火的亮
瞬间把黄昏的暗压下去。
父亲还没回来,他的锯子,刨子,斧头
他养家糊口的工具箱,正和他的焦急
风雪中往家赶。
母亲不时推开门往外望了望
又返身往火堆添几根劈开的木柴
越来越旺的火长出了舌头
它要舔掉孩子们身上的寒冷
它要舔掉门外阻拦一个人回家的大雪。
《最好的爱情》
立冬后
母亲比先前更忙碌了
她得赶在年前为方圆几十里的乡邻
缝制好过年穿的新衣裳
父亲也是
上了年岁的一部分老人熬不过寒冬
须提前打制好棺木。
被乡邻称颂的两个手艺人
村东或村西,日出或黄昏
总在不停奔走的路上
年幼的我们还无法理解新年和死亡
也无法理解一把剪刀,一把尺子,一支画粉笔
一把斧子,一把锯子,一个刨刀和锉刀
在路上不停奔走的意义。
月亮常常代替父母照看了我们
在他们还没歇下来的晚上
悄悄爬上床沿,亲吻了我们稚嫩的脸
睡梦中隐隐约约传来缝纫机叭哒叭哒
和锯子锯木的声音。
第二天早上醒来
堂屋一角整齐摆放着母亲的工具袋,父亲的工具箱
好像从未有人在晚上动过它们
好像最好的爱情就摆放在那里。
《妈妈》
妈妈,把我的骨头拿回去吧
这些健壮的,还可以疾步如飞的骨头
本应是你的。可现在
它们在我身上。病痛在你身上
四十七年了,我看着你的骨头
一点点变脆,变松,变弯。直至
疼痛在里面埋下惊雷
雷声轰隆时,你一次次咬紧牙关
妈妈,我不能替你痛,不能替你直腰,行走
我躬下身子,抱住秋风中自己的身子骨
像抱住你日益坍塌的骨架
我多想敲碎它,为你重置一副
妈妈,秋又深了,落叶满天飞
我想起年轻时在田垄上,菜地里,缝纫机上
不停踩踏的骨头。想到它们向土地弯下去
落叶般的命运即将覆盖尘土
《母亲》
梳着齐耳短发在黑白照片里微笑的母亲
老式缝纫机上飞快踩踏的母亲
菜园里除草稻田里插秧的母亲
灶台上为一家人准备早饭的母亲
女儿出嫁时倚着门框叭哒叭哒掉眼泪的母亲
阴雨天腰腿发出呻吟的母亲
发丝一根根变白牙齿一颗颗松动的母亲
……
那么多母亲踏着晨昏,辛劳,贫苦,和病痛
一天天走向衰老
那么多母亲汇聚成光阴,流逝,恩情,和慈悲
成为永恒
那么多母亲白天是阳光,夜晚是灯盏
日日将儿女照耀
那么多母亲从我身体里走出去
走向田野,村庄,街道,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那么多母亲构成多年后的我
及以后所有岁月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