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头条

为了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大连诗人作品小辑

2025-08-24 作者: 大路朝天等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本辑诗人:大路朝天、宁明、韩群、段文武、大连点点、杜玮、觅青、季士君、陈福成、李大为、赵强、齐凤艳、吉雅、叶尉然、孙甲仁
 
将军(二首)

大路朝天

                            
南杨:杨靖宇
 
月光
 照在
  积雪的
    沙丘
 
这是川岛芳子的诗句
这个认贼作父的中国人
穿着日军的马裤和皮靴
赞美着清朝的发祥地
诗意的北中国
 
而在凛冽的风雪里
大兴安岭的林海中
战斗到最后一人的枪声熄灭了
呼啸的严寒和瓢泼的子弹
定格了一位将军
侵略者的解剖刀下
他的胃里
只有树皮、棉絮和草根
 
月光
 雪光
     火光
         血光
照亮着夜色昏沉的北中国
 
一个人
拄着军刀
矮成了历史的罪人
一个人
饥寒交迫地倒下
高大成了中国人万世不灭的风骨
 
托体同山阿
无数的抗联战士
跟着将军走进了这绵延逶迤的山岭
每一棵青草
每一根松针
都是一座纪念碑
 
每年冰雪消融
这块浴火重生万象更新的土地上
理想之花都会自由地盛开
 
 
北赵:赵尚志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我是你的朝阳老乡
你1908年出生在朝阳县
现在你出生的地方
被命名为尚志乡尚志村
 
《营州歌》说
“胡儿十岁能骑马”
你的童年就是在这凤凰山下大凌河畔
风雨如磐的年代
你17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九一八事变
你就离开家乡抗日去了
 
“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
驰骋在松嫩平原白山黑水
你率领着抗联战士
在敌人的哀叹中打成了传奇
 
“我生是共产党的人,
死也要死在东北抗日战场上”
再次回到故乡
已是2008年
将军诞辰100周年了
家乡人终于迎回了你的头颅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矗立在朝阳大地上的赵尚志纪念馆
成了护佑一方的精神地标
 
而你的躯体
早已融入松花江的波涛
在这北中国的大动脉里
化成了民族复兴的红细胞
 
  作者简介:大路朝天,原名刘浩涌,1972年生,蒙古族。现任大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诗歌创作委员会主任。诗集《写到舒服为止》获辽宁文学奖。
 
 
抗日的火种(外一首)
——献给大连抗日放火团

宁明

 
那个年月,大连的码头和车站
在惊恐中灯火通明,戒备森严
那些堆积如山的大批枪弹和药品
是为侵略者续命的血库
这些架在中国人脖子上的屠刀
让一群悄悄武装起来的抗日战士
一望过去,就会两眼冒火
 
弯月的铁蹄,从大连头顶踏过
荷枪实弹巡逻的日本兵
压制着黄渤海愤怒的浪涛
码头盘踞着坟墓一样的货仓
橡胶与棉麻在窃窃私语
急性子的汽油在铁桶中屏住呼吸
这些助纣为虐的帮凶
是喂养日寇贪婪胃口的军粮
 
机智的火柴,蜷在掌心
如同潜伏在心中的万千雷霆
它微小,隐藏在棉袖和衣襟里
躲过敌人一道道搜查
抵向即将熊熊燃烧的目标
放火团的一次次成功战斗
让气急败坏的关东军总部
在噩梦中一次次惊醒
 
这些被改装过的引火装置
隐藏在饭盒里,让把守的敌兵
尝不出中国饭菜的真实味道
这样的火种,认得仓库的每道门闩
虽然微弱,却懂得钢铁的软肋
一瞬,只需一瞬——
便给侵略者以怒火冲天的打击
 
橡胶的浓烟熏黑了月色
棉麻的灰蝶扑打着大连的夜空
海风突然卷起火焰的舌头
舔舐整座港口的惊惶
军火的货单在烈焰里痛苦蜷曲
狰狞的账册随浓烟四处逃散
焦黑的数字如鸦群飞舞
盘旋在恼羞成怒的敌人心头
 
火种啊,火种——
你从敌人仓库的肋骨间跃出
在爱国者的血脉里奔走相告
每当警报撕碎夜幕
你已化身千万双欢庆的眼睛
有的飘成传单的雪片
有的化作枪口的准星
在八十个春天之外的记忆码头
依然生动地讲述着
那个用青春与生命燃烧的故事 
 
 
刀刃里的暗火
——献给庄河抗日大刀队
 
奉天城北的“九一八”枪声
把庄河的庄稼汉们从热被窝里惊醒
他们像听到了集结号
跳下过小日子的热炕头
抓起大刀和长矛,聚拢在一起
把爱家乡最朴素的热血
点燃成爱国主义的熊熊火焰
 
没有番号,抗日就成为了番号
以冷兵器对抗热兵器
便注定了一支队伍的悲壮
他们挥起大刀的身影
就是一副豁出去的姿态
命运,就要用命去抗争
 
于是,他们便将性格中的温顺
摁在铁砧上一遍遍锤打
一柄柄锋利的刀刃在暗处诞生
铁匠铺的火星,是庄河最早燃起的
暗火,无声点燃了冻土
也武装起农家人抗战的信心
 
他们在步云山夜行时
刀锋凝着白霜,棉袄和皮帽子上
披着一层抖不落的寒冷月光
刀口划过山风的低吼
他们俯着身子,摸向敌人的岗哨
如风掠过枯草的间隙
刀刃轻落,便让哨塔的喉结
永远沉默于异乡的寒夜
 
当土城子的雪野骤然翻涌
冻僵的沟渠里跃出凶猛的鹰群
他们扑向灯下黑的敌人
卷刃的刀锋劈向招架的枪刺
月光溅落之处,血花遍野盛开
他们与敌兵一起倒下时
大刀上的鲜血,正好滴落在
从黎明中挣扎升起的火红日头上
 
许多刀永远停在挥斩的弧线上
许多刃深陷于骨隙再未拔出
而卷刃的刀,已沉入黑土
刀柄却抽出枝条
在春风里扬着新绿
只有身边的小草,还能叫得出
他们年年开花的不死名字
 
现在,那些当年的磨刀石
在纪念馆里安静地躺着
一言不发,但心里异常清醒
它们在替所有未冷的刀刃继续活着
每道磨痕都是历史深处的暗渠
流淌着滚滚向前的波涛
而那棵默数八十圈年轮的大树
把历历在目的故事
哗啦啦地讲给路过的人听
 
当我的手掌
轻轻贴近磨刀的石面时
旁边陈列的大刀,仿佛眼前一亮
它们像遇见了忘年交的知己
让我真切地感受到
辽东大地深处的有力脉动
 
  作者简介:宁明,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辽宁省作家协会第六至八届签约作家。
  
 
森林的低语(外一首)

韩群 

 
欢呼的人群中
鲜花和白鸽被抛向空中
人们举高了酒杯
歌颂脆弱的和平
 
但谁曾低头看见
战火升起后的夜晚
襁褓上的栀子花
与尘埃一同凋零
 
有谁又抬头看见
黎明时的太阳
碎成血红的光
扎痛未合的眼睛
 
还有谁,曾听见
那些倒在血泊里
被妻子和母亲
喊了千万次的名字
被刻在冰凉的纪念碑上
 
当音乐在广场上升起
孩子的笑声脆生生地响
有些人站成了树林
在焦土中扎根
一排接着一排
 
他们挺起的枝干
刺破历史的阴霾
根系紧握泥土
站成永远的屏障
 
夜深时
整片森林都在低语
讲述八十年前的枪声
而新生的嫩芽正从废墟里
探出叫“和平”的春天
它们在人们的眼中
长出一整片的黎明

 
树瘤刻痕
 
他走前
把草帽挂在银杏树枝上
正了一下军帽
转身对年迈的母亲说
等叶子再绿几遭
儿,就回来
父亲将旱烟锅
在树干磕了磕  
溅落的火星里  
炸开了一声闷雷
“把豺狼放倒
你,给我竖着回来” 
 
风翻动满树金叶  
簌簌作响  
每片叶子背面  
都浮出母亲
枯井一样干涸的眼睛
 
八十年后一群孩子
涌进小院  
银杏果和笑声落满青石碑  
 
有个孩子踮脚想够  
一枚迟迟不肯落下的叶子
却摸到树瘤深处  
一道道刀刻的痕迹
是一句没掉在地上的
滚烫的誓言
——就算横着,也要把财狼放倒
 
孩子们把银杏果
摆成五角星  
最大的那颗放在石碑顶端
 
 
  作者简介: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在《文艺报》《绿风》《诗潮》《少年文学》《海燕》等发表诗歌和小说;在《当代作家评论》等核心期刊发表文艺评论。作为编剧,编创的音乐剧《信念·青春》获得辽宁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入选教育部“高校原创文化精品推广行动计划名单”项目。
 
 
和平公园(二首)

段文武

 
长崎和平公园
 
一座用核爆炸
用死亡和悲伤而建设的公园
在日本长崎
开园
 
长崎和平公园    今天
在你上空飞翔着的和平鸽
这些和平的翅膀
我不能想象     他们是
原子裂变的
后代

 
旅顺世界和平公园
 
在旅顺
在“九.一八事变”策划地
 
旅顺世界和平公园
以最轻松的形式
开园
 
这个公园就建在日俄战争的遗址上
炮台    掩体   还有士兵的亡灵
这些战争的手段都还没有腐朽
正好以标本的状态
供后人观看
 
这个公园最早是由两个诗人倡议修建的
诗人握笔的手不再想写战争二字
他们的倡议让一些握枪的手    甚至那正按着核按钮的手都举了起来
 
认同与表决和平
 
  作者简介: 段文武,媒体人,出版诗集《上山拾柴》。
 
 
画面

大连点点

 
他枪管的野花
一小把缤纷的黎明
在黄昏的残垣间
洇染一抹最新的曙色
开在孩子们懵懂的脸上
 
孩子们在画画
有的画爸妈
有的画操场
有的画明天——
 
画明天的孩子
接过了他的长枪和野花
 
  作者简介:大连点点,本名姜秀莎,教师,有作品发表于《新华文摘》《诗刊》《星星》《鸭绿江》《诗潮》《绿风》《诗探索》《诗选刊》等,部分作品被收入多个重要选本,著有个人诗集《点点感觉》。

 
未寄出的信(外一首)

杜玮

 
战壕里的钢笔断了尖
墨水混着血,在信纸上洇开
“等我回来”四个字
被弹片撕成了碎片
 
那些没能抵达的地址
后来都长出了向日葵
花盘朝着太阳的方向
像无数双凝望的眼睛
在风中轻轻摇晃
 
80年了,邮筒早已换了新颜
有人在旧址种下紫藤
藤蔓爬上纪念碑时
每朵花绽开的声音
都像一句没说完的叮嘱
——别让信里的期盼
碎成弹壳里的月光 

 
泥土的记忆
 

泥土记得,那些嵌入身体的弹片
如何在雨夜发烫
记得刺刀划过草叶的声音
比秋蝉的悲鸣更冷
 
泥土更记得
第一双放下枪的手
如何把种子埋进焦土
记得炊烟升起时
屋檐下的风铃
叮当作响,像无数个和解的拥抱
 
现在,孩子们在草坪上打滚
鞋底沾着的泥
带着80年前的体温
他们不知道脚下的土地
曾用多少疼痛
才学会了孕育和平
 
  作者简介:杜玮,笔名维拉,国际商务师;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有文学作品散见于《星星》《诗歌月刊》《回族文学》《鸭绿江》《海燕》《诗潮》《延河》《微型小说选刊》等报刊。

 
203高地(外一首)

觅青

 

我登上203高地
满园春色正从山脚向上蔓延
白的,粉的,红的
在低处,发动一场怒放的战争
 
今天,我一个人深入山的腹地
旧炮台、老堡垒
仍在百年焦土上蹲伏
隔离带、观测所
中、朝、俄三种文字定格在一块石头上
 
经历过炮火的山坡
长满了战后的绿植和森林
一只蝴蝶的第一百二十一代子孙
在一个日本人的墓碑前,轻轻辨认
 
我站在203的制高点
俯瞰锈迹斑斑的280榴弹炮
这片土地上没有愈合的旧伤痕
正被樱花林的根须一针一针缝补
那个依然血气方刚的中国老兵
在五月的风里,低吼

 
我的和平现在时
 
我构思一首关于和平的诗歌时
窗外广场的玻璃幕墙
正反射出一群鸽子向蔚蓝处飞翔
很多名字在我脑海中盘旋
托尔斯泰、艾青、穆旦……
他们都曾为战争与和平呐喊过
 
此刻,室内的空调吐着解暑的冷气
楼下教堂的钟声刚刚停歇
一个少女跑向公交车
书包上挂满偶像的徽章
有人刷着手机等红灯
有人在教堂外听圣歌
我敲击键盘,报表的格子间里
填满安宁的数字
 
这里是中国大连
一个世纪前
海风里还掺着异国炮弹的血腥味儿
如今,历史课本的某一页
正被购物袋、演唱会、WiFi信号
覆盖
 
  作者简介:觅青,本名刘雅华,2017年开始写诗,并认为诗歌创作是最快乐的事情之一,有若干作品发表于各种报刊。

 
国歌唱起的地方

季士君

 
一场暴雨过后,我来到桓仁
来到国歌唱起的地方
在炮火硝烟已经消散的今天
我仍需要重新聆听最初的怒吼
以及依然荡气回肠的旋律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我听到群山之间雄壮的回响
这回响来自于呼啸的松涛
来自于奔腾的河流
来自于生活在这片热土上每个人的心灵
 
我在阴暗潮湿的地窨里找寻
在行军路上那盏马灯微弱的光亮里找寻
白山黑水连绵起伏的乐谱里
每句歌词都是赵一曼血泪交融的家书
是邓铁梅铿锵有力的誓词
每个音符都是杨靖宇挥动马刀的铮然
是李兆麟手枪里子弹喷射的烈焰
民众自卫军军歌、抗敌进行曲、血盟救国军军歌……
是每个胸膛里不肯沉沦的疆域
是每寸冻土下跃动不熄的火焰
 
有多少怀念隐藏于密林深处
有多少鼓舞在枪林弹雨中穿行
一堆堆燃烧的篝火
烘烤着身躯,也熔铸着坚强的脊梁
抗联将士的脚印在雪地里生根
冻裂的手指攥紧拳头
沙哑的喉咙,把信念酿成一杯壮行之酒
“把我们的血肉,筑城我们新的长城”
最后的长音在硝烟中拔地而起
 
有多少情感的倾洒,就有多少力量的凝聚
从北大营的炮声,到卢沟桥的战火
东北沦陷,华北告急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风掠过树梢,似号角在吹奏
当更多声音汇入,像春雷滚过大地
音符在枪膛里醒来
旋律在刺刀尖上集合
乐谱上每一个足迹
都裹挟着果敢的气息
每个音符都找到了它燃烧的躯体
长出血肉,站成挺直的勇士
 
“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起来,起来”
起来,从山水里淬炼辽阔的热爱
起来,从歌声里提取席卷大地的风暴
在这里,每一块石头都在轻声吟唱
唱那些未冷的热血
每一棵草木都亮开歌喉
唱那份永远滚烫的信仰
 
以重走抗联路的形式铭记
以一粒稻穗饱满的情感致敬
一场暴雨过后,我来到桓仁
这是一次精神的集结与回望
在国歌唱起的地方
再次唱起国歌
我加入一个民族的合唱
“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
前进,前进,前进,进……”
 
  作者简介:季士君,1969年3月出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作品见于《诗刊》《星星》《扬子江诗刊》《绿风》《诗潮》等,曾获《诗刊》社主办的“金鹰杯”全国朗诵诗大赛一等奖等奖项,诗集《倾斜》获辽宁文学奖。

 
练习和平

陈福成

 
我说的练习和平
不是边境线上的互相驱逐
不是旗帜前的敬礼,条约上的签名
它是一阵迟疑的风,在断弦的竖琴上
寻找音节珍贵的部分
 
是母亲摊开的手掌,捧出面包的微温
是孩子用蜡笔
在废墟的边缘画一只蝶
在混凝土的焦灼里,梦见飞行
 
是放下望远镜后,在对方瞳孔深处
认出的那片相同的海
咸涩,涌动,倒映着同一轮太阳
 
让旧伤疤在雨天不再尖叫
词典里,“敌人”的页码,变成留白
 
我们需要练习
像大工匠捧住旋转的泥胚
像园丁在雷雨后扶直的幼芽
我们屏住呼吸,在心跳的瞬间
倾听,时光的低语
 
我们要练习用目光拆解高墙的砖块
练习在喉咙里,子弹淬成的歌
练习把颤抖的夜,织一件
披在同一个星球肩上的薄纱
 
直到每一寸土地都绕过仇恨的种子
每一扇窗都成为未拆封的清晨
直到我,不,我们
不再持续流血的现在和未来
让一首诗变成理想
我们一起练习,一起练习
和平


理性  才是止战的密钥
 
和平的护栏
挡不住狂飙的野马
和谐的缰绳
拽不住发疯的巨兽
 
双头鹰与三叉戟
正在那边博弈正酣
伊甸园的上空
又传来震耳欲聋的炮声
 
残垣断壁
见证了战争的残酷
冰冷的尸体
飘荡着杀戮的血腥
 
以战止战
只会抬高战争的台阶
回归理性
才是和平的密钥
 
放下政治的权杖
解开猜忌的锁链
当落座平等的长桌前
方见,理性开启的黎明里
和平,是永不散席的长宴 
 
  作者简介:陈福成,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小说、诗歌、散文等散见于各中报刊。

 
童心(外一首)

李大为

 
从童年到现在
就是一首短诗那么长的时光
阳光仍然披着羽毛
眼睛仍然凝视着露珠 
通往林间的那条小路
还是那么泥泞
种植在内心的那粒种子
还在渴望着春天
打开的书本都是童话
吃过的糖纸都是纸船
像一个少年那样懵懂
像一个少女那样羞涩
溪水是那般澄澈
冬天是那样寒冷
一个翠绿的书包
像夜晚一样抒情
一个彩色的气泡
像水手一样遥远
心底里住着一个孩子
天真就是一滴雨水和眼泪
此刻
鸽子落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广场
落在诗人博尔赫斯的肩头
是的,我们就这样守望着光明
日子很慢很慢

 
和平与凯旋
 
信誓旦旦的那个人
已经打马而归
在一朵火苗里跳跃
再被一块冰冷却
今夜,所有的温存都侥幸存活
今夜,风吹不过我身后的山岗
一颗过季的樱桃
还在唇边舞蹈
一双生锈的手
在轻轻地翻动书页
遥远的年代
鸽子列队走过广场
远行的人们
来不及拍打灰尘
就走进净水的村庄
此时,无边的静寂如影相随
被你省略过的那些日子
再一次将深夜悄悄封存
 
  作者简介:李大为,1968年生,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飞天》《鸭绿江》《芒种》《诗神》等国内50余家刊物,出版诗集和评论集多部,现任职于大连民族大学大学新闻系。
 

黎明这个词(外一首)

赵强
 

黎明这个词
在战争的伤口处生长
在母亲盼儿归来的
眼眸里闪亮
 
所有的枪声
都累了
不要惊醒
这沉睡的街巷
 
黎明这个词
带着阳光的偏旁
带着麦子拨节的声响
你看,手中无枪的目光
平静而安详
 
和平的祈祷
 
被一再操弄的大炮
请低下你们的头颅
向那些牺牲的身影
道歉
 
让金属的钝声
卡在炮膛
让蜘蛛
在炮口处结网
让静谧的月光
穿过网眼
照亮飞起的鸽哨
 
 
  作者简介:赵强,1970年生,诗人,词作家、供职于大连电视台。著有《深居歌声》等多部诗集和歌词集《遭遇音乐》。

 
礼赞杨靖宇

齐凤艳

 
杨靖宇!从小我就知道你
你让日本鬼子闻风丧胆
你领导的抗联地区
被鬼子们称为“癌肿地带”
 
杨靖宇!我永远铭记你
在冰天雪地里与敌人周旋7年多
你不怕困苦艰难
你是奋斗的楷模
是敌人的心腹大患
是党中央和人民的功勋和模范
 
在你“当年壮烈,那日从容”的诗句里
我看见
你指挥战斗
你跃马纵横
你孤军一人与日伪军交战20分钟
 
你胃里的枯草、树皮和棉絮
是铸起你魁伟不朽雕像的别样青铜
林海里的一只豹子
雪原中的一棵白桦树
东北大地上四季的风
都因为你,而更血气方刚
更挺拔,更卓越
 
杨靖宇,中国人的尊严
和民族的不屈,被你高高举起
“头颅可断腹可剖,烈忾难消志不磨”!
从你奔赴抗日战场的那一刻
你的热血就汇入了长江、黄河、黑水
涌流不息。
 
杨靖宇!
在你的雕像前,我仰望
蓝天中你的话轰响着
“我们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
中国不能亡!这信念和斗志
是你同敌人战斗到最后一刻的力量!
 
抗战胜利80年了
中国已崛起,日益昌盛
杨靖宇!英雄,请安息!
仇恨也许会消弭
但历史无法消弭惨痛记忆
而中华儿女心中
铭刻你英武爱国伟绩之碑,不倒

注:“头颅可断腹可剖,烈忾难消志不磨”引自郭沫若为杨靖宇题词。
 
 
  作者简介:齐凤艳,辽宁康平人,现居大连;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于《文艺报》《诗刊》《中华辞赋》《扬子江诗刊》《诗选刊》《绿风》《散文诗》《星星》《海燕》《诗潮》《散文选刊》《芒种》《诗歌月刊》等各种报刊;著有诗集《齐凤艳诗选》,出版独译合译诗集13部。

 
和平无阻的蓝境

吉雅

 
我们总在14小时的时差里
编织着靛蓝的经纬线
离开安徒生时代对东方的迷恋
越过俄乌之战的领空封锁线
我用黑眼睛解码你的祖先
你用蓝眼睛解读我的变迁
这些年,我们都没变
一直在各自的卫星矩阵里书情达意
再把绕指柔交由万维网
成为我们每日的弥撒
我去过你拜见过的圣三一
你去过我曾喜欢的圣淘沙
你用贸易串联着东西半球
我用翻译拆解着语言栅栏
这些年,我们都没变
行走在各自的海岸
却皈依同一个信仰
和平无阻的蓝境
 
  作者简介:吉雅,本名崔晓雯,1976年生于大连,毕业于上海东华大学;擅长于中英、中法等诗歌作品的翻译,并有各种文学作品散见于各种报刊。
 

和平之手和平之眼

叶尉然


谁在写诗 世界根本不关心
我在写诗我就写诗
世界关不关心这事儿  我根本不关心
终一日 世界会极简至我的大小体量 成为我
在此之前 它们还不是我  这个事儿 很正常
好吧 如果我足够强大充沛
我还是 不要那么小气吧
我承认 我爱我自己也爱我自己之外的全世界
以我为圆心 长出千手千眼 亿手亿眼
看向你们抚摸你们
 
  作者简介:叶蔚然,诗人,艺术家,策展人,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教授,出版诗集多部;1974年出生于吉林省,现生活和工作于辽宁省大连市。

 
和平颂

孙甲仁

 

 
我看见蓝天中自由飞翔的和平鸽
那是从毕加索画作中飞出的和平鸽
那是从聂鲁达诗句中飞出的和平鸽
那是从正义阵营中飞出的和平鸽
 
我看见和平鸽奋力衔来的橄榄枝
那是希腊神话播种的橄榄枝
那是和平协议中长出的橄榄枝
那是战争废墟中重生的橄榄枝
它象征着胜利、友谊、包容与和平
 
听到了吗
《诗经.小雅.伐木》第一章传来的呼唤——
“神之听之,终和且平”
听到了吗
春秋时墨子“非攻”的庄重倡议
从此,华夏子孙,便懂得了——
和平的美好意蕴,和平的无比珍贵
和平——
国家的和平,地区的和平,世界的和平
和平即包容,和平即善美,和平即正义
 

 
和平不是上苍所赐,也无法垂手可得
人类的和平之境,是血与火的凝炼而成
 
回头,注视着历史苦难多艰的脉络
我看见了刀光剑影,看见了血
我看见了硝烟弥漫,看见了火
丛林法则蛮横的主宰者人类
抢劫、掠夺、杀戮……连绵不绝
至近代,法西斯的野蛮与残暴
已成灭绝人类之势——
家园破碎,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大地山川在颤栗,江河湖海在呜咽
 
然而,人类良善的基因从未泯灭
八十多年前,欧亚广袤的大地上
我看见了理性的觉醒与重振
人性之光,灿烂着不同的肤色
正义与勇敢,挺直了战斗的脊梁
让法西斯见鬼去吧
目光如铁的勇士,挥起了反击的刀枪
 
在亚洲战场,伟大的中华儿女
注定成为抗击日寇的中坚力量
残阳如血,战旗猎猎,众志成城
以3500万伤亡同胞的鲜血
换来了八年抗战的胜利曙光
为全世界人民,重归安宁与和平
谱写了最雄伟壮丽的历史篇章
 
我们赢了
正义的力量战胜了狂妄的军国主义
世界赢了
团结的同盟战胜了邪恶的纳粹
从此,和平、发展与进步
主导了历史车轮正确的方向
 
纸钱明烛照天烧——
请允许我仰天倾洒一杯酒,祭奠先烈
请允许我深深鞠躬,痛悼无辜的亡灵
 

 
我们赢了!炮声远去,硝烟散尽
太阳露出了璀璨的笑容
风清日朗,天地澄明而安宁
在水畔,在旷野,在山间
燕舞莺啼,草绿花红
万物蓬勃,果实丰润而明亮
——这就是和平啊
 
道路上,人们轻松自如的漫步
广场上,人们开心快乐的歌舞
农田、车间、校园和实验室中
人们从容的劳作、学习和创造
夜幕下,我看见了
母亲温馨的灶火,父亲欢乐的酒杯
我看见幼儿安然入眠的甜美笑脸
乐业安居,岁月静好,琴瑟和鸣
——这就是和平啊
 
多么美好啊——
五月的鲜花美丽着城乡
十月的硕果芬芳着大地
白帆在碧海欢乐的逍遥
鸽子在蓝天自由的飞翔
 

 
如果你站在地球的高处看去
会看见无数美丽的城市、村庄
如果你站在太空望向地球
会看见一个蔚蓝色的小小弹丸
宇宙,地球,人类,生命……
浩渺的星空——你,我,他
不,是我们——
血肉之躯的我们,钟灵毓秀的我们
怎样的奇迹
才会有人类这种灵性的存在
每一个人都是独有的一个生命啊
感受一下吧——
血肉之躯的我们
经得起无情炮火的撕咬和炸裂吗
想象一下吧——
太空之中那个小小的球形弹丸
经得起成千上万颗疯狂的核弹吗
 
世界的当下,人类的今天
正处于百年未见之大变局
只有深刻反思不堪回顾的历史
才能避免重蹈战争的覆辙
才能避免人类互相残杀的悲剧
 
于是,我们真诚祈祷——
西线无战事,北线无战事
东线、南线无战事
陆地、海洋和天空无战事
一个全时空和平的世界
才是人类应有的追求和梦想
 

 
仿佛一切都过去了
人们沉浸在和平的喜悦之中
一切真的都过去了吗
暴力和战争,真的远去了吗
 
我看见本该文明的现实世界中
仍有人在野蛮的丛林中疯狂或挣扎
我看了弱肉强食的虎狼嘴脸
强权与霸凌的嚣张气焰
战争的魔影,威胁着和平与安宁
 
我看见当下仍有八千多万人
在饱经战乱之苦——
在中东,在东欧,在南亚……
炮声呼啸、子弹横飞中
一个又一个美丽的家园
房屋倒塌,门庭破碎
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
倒于惨烈的血泊之中
 
人类和平的局面与态势
理应由全新的理念与思维构建
——平等与包容、互信与协商
合作与相助、互利与共赢
安全与稳定、发展与进步
都是和平大厦的一砖一瓦,一梁一柱
 
人类和平永固的根基
更需要正义力量的维护与捍卫
和平不相信绥靖
任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都是是和平的死敌
和平,始于人类良善的心灵
成于捍卫者最硬核的实力
 
在边疆,在远岛,在领空
正义之师,正以现代化的列装
威震八方,严阵以待
飞弹昂首,雄鹰展翅,战舰奔腾
没有任何力量能违背人心所向
也没有任何力量
能动摇正义之师捍卫和平的意志
 

 
和平二字、无法割裂,无法扭曲
和平,在它简单的笔画中
昭示着多么温馨的人间美好
浸润着多么深厚的历史底蕴
饱含着多么博大的现实价值
和平,是全人类
无可争辩的永恒主题、终极追求
 
历史告诉我们,和平拒绝自私
拒绝狭隘与偏执
和善、和好、和谐、和美
才能美美与共
历史同样告诉我们
和平无法祈求,邪恶和残暴
只能听懂正义的枪声
 
同一片蓝天下,同一个地球村
我们同呼吸,我们共命运
安稳、安宁、安居、安乐
才能乐乐相融
善良而正义的人们,早已懂得
和平的真谛,绝不是野蛮的独占
而是跨越时空的文明共情
 
于是,你、我、他,我们
要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
大声的喊出:
和平万岁!和平万岁!万岁和平
 
  注1:1949年1月巴黎世界和平大会‌时,毕加索将一副飞翔鸽子的画作献给了大会,智利诗人聂鲁达将其命名为“和平鸽”,从此鸽子就正式成为和平的象征。‌
  注2: 和平鸽衔橄榄枝象征着友谊与和平的说法,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神话。1950年11月华沙世界和平大会时,毕加索又为大会创作了一幅衔橄榄枝鸽子的版画,进一步强化了橄榄枝与鸽子的和平寓意。
 
 
  作者简介:孙甲仁,字尔,曾为海军军人,现为职业投资人。辽宁省作家协会第十届全委会委员,大连市作家协会第第六届主席团委员、诗歌创作委员会主任。其小说、诗歌、 散文等散见于《人民日报》《解放军文艺》《昆仑》《青年文学》《萌芽》《诗歌月刊》等报刊;著有小说集、诗集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