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场修行(随笔)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中,“修行”早已突破宗教仪式的固有边界,成为当代人探索精神世界的重要路径。它既非青灯古佛的寺院专属,也不仅是儒家君子的修身之法,而是逐渐演变为一场多领域多元化的精神探索,承载着人们在喧嚣尘世中寻找内心安宁、探索生命意义的深切渴望。这场融合了儒、道、佛千年智慧的修行探索,正在当代语境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特别是历史长河中诸多先贤以自身实践为修行树立了标杆,他们的故事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传统观念中的修行,往往与宗教场所、特定仪式紧密相连。但在当代,修行的本质被重新定义为对生命认知的深化与精神境界的提升。它是一种主动的自我成长,是通过持续的学习、反思和自我觉察,实现心灵的净化与智慧的增长。
这种修行理念,融合了中华文化,特别是儒、道、佛三家文化的核心智慧。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苟日新,又日新”,将个人修养视为社会责任的担当;道家主张“道法自然”,倡导顺应规律、无为而为乃至与世无争的“逍遥”生活态度;佛家则追求“明心见性”,通过破除执念、洞察事物本质获得心灵的解脱。三家虽侧重点不同,但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目标——实现生命的圆满与精神的超越。
声名远扬的弘一法师李叔同,他的前半生,精通诗词、音乐、绘画,是文艺巨匠,后半生毅然剃度出家,精研律宗。从尘世繁华绚烂到寺院的戒律森严,这种人生的巨大转变,正是他对修行内涵的极致诠释。他用行动证明,修行是对生命意义的主动追寻,是超越世俗价值的精神升华。
修行的路径很多,其中最难的是心性修养。儒家经典《论语》中,曾子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这种持续的自我反思,是心性修养的重要方法。而豁达乐观的心性尤为重要。北宋文豪苏东坡一生宦海沉浮,多次被贬谪流放,但他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性。在黄州期间,他开荒种地,自号“东坡居士”。他在诗中写下“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以及“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情”的千古名句。面对重重困境,他以诗词和书法艺术排解愁绪,以豁达心态笑对人生,适时将苦难转化为生命的滋养。禅宗强调“一念清净,当下即佛”,主张通过正念觉察训练,培养自己对当下的专注力。弘一法师在修行中,正是将这种觉察融入日常生活。他曾言“惜福、习劳、持戒、自尊”,吃饭时专注于每一口饭菜,走路时留意脚下的每一步。这种对当下的体会和极致专注,让他在平凡生活中实现了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品德修炼乃是修行的一个决定性环节。王阳明一生践行“知行合一”,他以智慧谋略迅速平息战乱,在龙场驿谪居期间,开办书院,教化百姓。他的一生,将儒家的道德准则化为实际行动,真正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唐代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兴修水利,治理西湖,造福百姓。卸任时,他拒绝带走分文和一物,留下“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的诗句。这种清心寡欲、淡泊明志的自守精神,正是道家品德修养的生动体现。
生活磨砺是修行之人不可或缺的因素。修行不是脱离生活的空谈,而是要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践行智慧。明朝思想家吕坤在《呻吟语》中写道:“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林则徐虎门销烟,面对列强压力毫不退缩,展现出非凡的担当;被贬新疆后,仍主持修建坎儿井,造福当地百姓,体现出了高尚情怀和宽阔雄襟。他将修行融入为民造福的实践中,诠释了在更高层面上生活的修行真谛。禅宗有云:“担水劈柴,无非妙道。”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念头和行为,都可以成为修行的契机。当我们以赤诚、专注和感恩的心态对待事业、生活的问题,包括在社会交往和家庭中遇到的一些鸡零狗碎的事情,就能很好的予以化解,内心会呈现出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澄澈境界。
思维提升是修行的成果所在。佛家的空性思维,缘起缘灭,启示我们破除对事物的固有认知和执着。不被欲望所裹挟,该扛的就扛起来,该放下的就放下。苏东坡在《赤壁赋》中写道:“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他在宦海沉浮中,始终保持对人生的通透理解,这也正是空性思维的体现。道家的辩证思维,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提醒我们看待事物要全面、客观,要有远见。当年范蠡助越王勾践复国后,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毅然急流勇退,转投商业成为“陶朱公”。
真正的修行没有捷径,其精髓在于立足当下、即刻行动。当我们意识到修行的重要性时,便是智慧萌芽的开端。王阳明在龙场驿悟道后,立刻将“心即理”“知行合一”的思想付诸实践,教化当地百姓,创办书院。他用行动证明,最好的修行时机永远是此刻。行走坐卧皆是道场,待人接物俱是修行。
反思与忏悔是修行的一个高阶。人生过半或者到了垂暮之年,回首过往,难免有思虑不周、言行失当之处。如果觉察到了问题,就要加以改正和弥补。弘一法师在晚年,每日书写“君子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以自省。他通过对自身言行的深刻反思,将佛教的忏悔法门化为日常生活的修行,以坦诚态度面对自己的不足,实现了心灵的净化和俗世里的超度。
还有,对未来的期许与对生命轮回的思考,或许能为修行注入深远的动力。虽然我们无法确知来世是否存在,但这份对“善有善报”的信仰、对“光明彼岸”的向往,如同高悬的明灯,时刻提醒我们坚守正道。这正如《道德经》所言“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当我们以爱意对待这个世界,以善为本,不仅能收获内心的安宁,更能在精神层面为未来铺就一条光明之路。这份期许,能让修行超越个人得失,升华为对生命意义的永恒追寻。
这自然让我们联系到人生的意义。人生正如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斯,日复一日地推着石头上山,石头从山顶滚下来,再推上去,周而复始, 永无止境。这看似荒诞无意义的行为,却因个体的主动选择而被赋予价值。修行,正是这样一场主动赋予生命意义的旅程。当我们意识到自身作为独立个体的独特性存在,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风景的时候,其存在本身便已成为意义;当我们在生存和奋斗的过程中,将汗水与心血融入每一次跌倒和每一次成长,这个过程本身便闪耀着意义的光芒;当我们历经世事沧桑,在生命的后半场开始思索“活着为何”,这份追问本身,已然是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觉醒。
真正通透的修行者,懂得在接纳生命本无意义的前提下,以积极的姿态为其注入内涵。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后,将“知行合一”的智慧化作教化百姓的实践;弘一法师以戒律森严的修行,诠释对生命的敬畏与慈悲。他们的生命意义,既在于对自我境界的追求,更在于将修行所得回馈社会,照亮他人。这种超越个人得失的人生意义追寻,让生命在有限之中触碰到无限,并且在现世获得了跨越时空的升华。
修行的终极价值,或许如泰戈尔所说:“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当我们以修行之心走过人生,无论是顺境中的沉淀,还是逆境中的坚守,都将成为生命意义的注脚。而且我们终将理解:活着本身,便是一场值得全身心投入的修行;赋予其意义的过程,正是生命最本真的模样。
(2025年5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