戍边之歌
2025-05-05 作者:吴传玖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次
吴传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诗人、书法家。
戍边卫国几十秋,
征战滇藏欲何求。
南疆同仇御外敌,
雪域呕心忧患稠。
报国不畏生死苦,
铁马边塞寓春秋。
来日方长英雄在,
岁月当歌壮志酬。
征战滇藏欲何求。
南疆同仇御外敌,
雪域呕心忧患稠。
报国不畏生死苦,
铁马边塞寓春秋。
来日方长英雄在,
岁月当歌壮志酬。
附:著名作家、诗人、编剧、评论家贺鸿滨先生评论
戍边精神的历史回响与当代书写——评吴传玖《戍边之歌》
贺鸿滨
边塞的孤烟在历史长河中从未消散,从"大漠孤烟直"到"铁马冰河入梦来",戍边主题始终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坐标。吴传玖将军创作的《戍边之歌》,以七言律诗的古典形式,在当代语境下重新激活了这一永恒之题。全诗八句五十六字,犹如青铜编钟的浑厚音韵,在时空交错中奏响一曲现代戍边者的精神交响。
一、传统戍边意象的当代重构
"铁马边塞寓春秋"的铿锵之语,既是对陆游"铁马冰河入梦来"的致敬,更是对古典意象的创造性转化。诗人将"铁马"这个凝结着冷兵器时代记忆的意象,与现代化边防装备形成隐喻性对话。当钢铁战车取代汗血宝马,当电子屏障替代烽火狼烟,不变的却是"寓春秋"的生命投入。这种跨越时空的意象叠合,使戍边精神获得了历史纵深感。
"雪域呕心忧患稠"的视觉呈现,突破了传统边塞诗"黄沙百战穿金甲"的单一色调。诗人以"雪域"为画布,泼墨写意般勾勒出高原边防的立体图景:冰川裂隙中的巡逻身影,暴风雪中的观察哨所,缺氧环境里的战备值班。这种对现代戍边生态的真实描摹,使古典诗境获得了当代性延伸。
二、家国情怀的诗性升华
"征战滇藏欲何求"的反诘句式,暗合王昌龄"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绝,却在价值指向上呈现出新时代特征。诗人将个体生命价值与国家安全战略深刻对接,在"何求"的自我叩问中,展现出现代军人超越功利的价值选择。这种精神境界的升华,使传统忠勇观升华为自觉的国家安全意识。
诗歌末联"来日方长英雄在,岁月当歌壮志酬",巧妙化解了"战士军前半死生"的悲壮底色。诗人以进行时态取代完成时态,用"当歌"的乐观主义置换"几人回"的历史喟叹,既延续了"醉卧沙场君莫笑"的豪迈,又注入了强军梦的时代强音。这种情感基调的转换,折射出大国崛起背景下的文化自信。
三、军旅美学的范式创新
在韵律经营上,诗人创造性地将《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美学,转化为现代汉语的内在节奏。"秋"字的三次出现,形成时空回环:从"几十秋"的历史纵深,到"寓春秋"的生命沉浸,终至"壮志酬"的未来期许。这种螺旋上升的韵律结构,超越了传统边塞诗的线性叙事。
诗歌构建起"雪山-南疆-边塞"的三维空间矩阵,每个意象都是打开精神维度的密钥。"雪域"象征精神海拔,"南疆"指向战略前沿,"边塞"成为价值实现的场域。这种空间诗学的建构,使戍边叙事突破了地理疆界的局限,升华为民族文化的精神边疆。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回望,《戍边之歌》的价值不仅在于延续了千年文脉,更在于它用诗性智慧解答着现代性命题。当全球化浪潮冲击传统主权观念,当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凸显,这首诗以艺术的方式重申:戍边者的身影永远是文明版图上最醒目的坐标,他们的精神海拔始终是民族精神不可逾越的高度。在这个意义上,《戍边之歌》既是古老的边塞诗传统的现代回响,更是新时代强军文化的诗意宣言。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