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大地 繁衍诗歌的土壤(组诗)
2025-08-14 作者:毕福堂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次
毕福堂,山西省文联《九州诗文》杂志社社长、主编。《当代诗人》杂志社主编。
《脊梁》
此刻
我是在五岳之首的泰山脚下向上仰望
玉皇顶仿佛在天上 高不可攀
从下至上
7350个台阶
想想都发怵
弓腰曲背 一滴汗摔成八瓣
要有58800颗喘息的汗珠砸下来
尽管它们不会呻吟
那也是一个一个毛细孔白色的血
流一路 淌一路 四下飞溅
但 六小时过后
牙关咬紧的天光云影
两腿紧绷的悬崖峭壁
还是上来了
中天门退却了
南天门退却了
十八盘退却了
桃花峪退却了
摩崖石刻退却了
天街退却了
“玉皇顶”终于戴在了头上
再回首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弯弯曲曲的台阶
像极了百折不挠的脊梁
一节一节 没有退缩
并且 硬是把泰山扛在了肩上
2025年7月27日中午于泰山天街
《“趵突泉” 一股一股最接地气》
酷暑难耐的盛夏
鸟鸣发烫 热浪频袭
就连随处滴落的汗珠
动辄36、7度
空调 风扇日夜喘息
三更天了 黏湿的梦辗转反侧
一连数天
就快把焦躁的台历洇湿了
每每此时
与温度计决裂的“趵突泉”现身尘世
朵朵喷涌的莲花
济南最接地气的“精髓”
一股一股 清凉沁脾
恨不能把一张一张凉爽的湿巾
敷在避暑纳凉的老人孩子头上
齐鲁大地多圣人 君子
自古以来
仁义 礼让 热情 好客
雪中送炭 三伏送凉
慷慨解囊是本性
扶危济困寻常事
有洒同饮 有肉共食
酒碗一端是兄弟
你有我有全都有
眩晕 中暑繁衍的季节
济南全城地下的清凉一呼百应 踊跃捐献
默默无闻 不声不响
长湖边 柳荫下 你能听到的
只有它们二十四小时连轴转的喘息
还有一圈一圈涟漪泛起的
凉爽解暑的“笑靥”
2025年7月24日济南“趵突泉”
《跪》
男儿膝下有黄金
但 在山东曲阜的“孔庙”
我要五体投地跪下来
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一个老人
广设“杏坛” 传授“知识”
古往今来 倍受推崇
寒门出秀才
土地能翻身
金榜题名 衣锦还乡都有他的影子
这么多的雕像 扁额 碑刻 古柏 题词
义无反顾地青睐他
他是华夏古国最大的遗产奉献者
惠及历朝历代 万千后人
酷暑难耐 热浪蒸腾的季节
拜谒的人摩肩接踵
孩子齐声吟诵古文
穿汉服的青年男女 焚香 作揖
今天 热浪频袭 蝉鸣粘稠
我的37度的汗珠情不自禁
一次一次 跪下来
2025.7.25于山东曲阜孔庙
《孔林》
一部200万平方米
摊开来3000多亩面积大小的
世界独一无二的“家谱”
成行成排的苍松翠柏是绵延的分支
块块碑石是标点
10万座坟冡是大小不一的文字
记录着 辉煌着一段
中华古国最大的一条知识的泉流
常年不断的香客
来了又去的穿汉服的人流
除了孔氏家族后人
更多的
天南地北的莘莘学子 文人墨客来到此地
祭奠 朝拜 追思 感恩
多少改变了命运的受益者
心头的感激 由袅袅的香火由衷说出
世界文化遗产之地
中国著名历史遗迹
海外的 华夏的 齐鲁的 周边的
姓孔的子孙茫茫天涯奋斗 打拼
最终 九九归一的路
都通向此处
孔家祖辈知识渊博 学富五车
上知天问 下知地理
但他们最熟悉的一个词语是一一
“根和归宿”
2025年7月25日草于山东曲阜孔林 28日改定于太原
《泰山桃花峪》
此次
我是信心十足的要钻进桃花峪的
据说
这里的桃花不妖不艳 忠贞不二
每一枚叶片都清清廋瘦
有离此不远处的李清照婉约的风韵
而一朵一朵的花蕊
都比唐朝长安城外崔护的
“人面桃花”还清纯
哦 这里是五岳独尊的泰山
神圣的 庄严的泰山
所以 此地的桃花
自重 高洁 矜持 尊贵
每一朵
都是红盖头下的“珍品”
2025.7.27于泰山
很赞哦! ()